編者的話

放在傳統的文化脈絡裡,有土斯有財的想法,或許有其安頓社會的正面意義。只是一旦擁有的慾望逾越了基本的需求,安身立命的房子成了投資理財的工具,社會、民心,就難以安頓了。

光飛逝,邁入二○二一年後,元旦前腳離開,農曆年緊接著就要到來。對現代人來說,元旦「跨」年、初一「過」年,好像是再天經地義不過的事,卻忽略了在歷史的演變上,它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系統。

在全新的牛年,《經典》【歲時風土】系列,特別推出〈度歲——過一個好年〉作為賀歲。除了介紹台灣引進西曆的源由外,在農曆方面,大家或許熟悉「年獸」的故事,卻可能對「沉地」傳說感到陌生。所以本文中,除了詳盡介紹這段島嶼傳奇外,也把初二到十六之間的各項習俗,一一詳細解釋。

同樣,要過年了,忙著打掃之餘,很多人可能盼望著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而不得。跟健康一樣,台灣的居住,也存在著三高的問題:高自有率、高空屋率、高房價;而三者的來源,又全都與「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有關。

如果放在傳統的文化脈絡裡,有土斯有財的想法,或許有其安頓社會的正面意義。只是一旦擁有的慾望逾越了基本的需求,安身立命的房子成了投資理財的工具,社會、民心,就難以安頓了。

繼〈想望的社會住宅——構築都市公共居住願景〉(《經典》252期)後,《經典》【建築台灣】系列,由撰述陳芛薇再度執筆的〈社會住宅的下一步〉一文,以明倫社宅爭議為引子,剖析台灣社宅目前最大困境,還在於存量上的遠遠不足;在這部分,包租代管與租金補貼,是政府挹注社宅存量的兩個作法,具正面意義;但以自償企圖興建更多社宅的說法,乍聽下言之成理,進一步思索卻不難發現它有根本上的盲點,即它明顯忽視了社宅的本質在於照顧弱勢,此外,也讓主其事者惰於嘗試其他遠較提高租金更為有效的作法,例如,利用一、二樓作為商業空間,以營收作為興建社宅的財源。

大過年的談居住正義或許嚴肅,卻是無可逃避的課題。一如談寵物,如果我們視牠們為家人,買賣、標價的行為,對牠們來說情何以堪?在讀完撰述吳佳珍所寫的〈生命標價——寵物市場背後的陰影〉後,終於了解佳珍何以在寫作【動物人間】系列時,幾番提及愈是深入這系列,她的心情愈是沉重的原因。同樣地,閱讀蘇淮的〈二〇二〇台灣海域生態觀察側記——海洋的未來〉,也讓人對於珊瑚、海龜、鯨豚以及鯊魚等海洋生物的處境,更為擔心了。

要過年了,除了房子之外,也讓我們一起「牛」轉乾坤,來一場觀念上的除舊布新吧!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2008年以《台灣脈動》、2009年以《川流台灣》(合得)連獲兩屆金鼎獎之最佳專題報導獎。2010《台灣山國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3《文明密碼》獲台達能源氣候特別獎。2014年《咱ㄟ社區》獲金輪獎。2017年以《住的適當科技》入圍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
本文出自

海洋觀察

【本期封面】攝影/蘇淮
二〇二〇年八月,小琉球西北側海域水下約十米處,原本呈橘黃色或黃綠色的一株海葵,也耐不過這一波高溫而白化;居住在海葵中的小丑魚仍不離不棄死守家園,當攝影靠近時,體型較大的小丑魚便加速游過來,彷彿在示警。如同珊瑚,海葵身上也有共生藻,會因為環境不適合生存而離開海葵,最後導致白化、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