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欲拒?還迎?日本東北海岸的巨型防波堤,引發居民正反兩極的辯論。相較於此,探討台灣海洋教育的受訪者幾乎都一致肯定,安全的前提下,台灣人對於海洋應更積極與無畏。人海之間,就像世上所有的關係一樣,不免隨著時空的轉換,要保有調整與彈性的空間。

世上的決定,都不容易。就在日本福島的三一一大海嘯屆滿十週年前,二月中旬,幾乎一樣的地方,又發生了一場芮氏規模七.三級的強震。在過去的十年間,日本社會關於核能的存廢討論不斷,一如災後重建的工程,也在爭議之中,一直持續地推動著。

當中最受矚目的一樁,應屬分布於日本東北海岸的巨型防波堤。總長四百多公里,最高處達十五.五公尺,總工程經費約一百二十七億美元的它,從興建之初,就引發居民正反兩極的辯論。贊成的人說,未來高牆可阻擋大浪,拉長居民逃難的時間;反對的人則表示,對世代住在海邊的人來說,灰撲撲的高牆,無異阻絕了他們長久以來與海洋的親密性。

欲拒?還迎?本期〈日本海上長城——期盼防止海嘯悲劇重演〉一文,記錄下這樣的兩難;相較於此,一樣談海,探討台灣海洋教育的〈從根本做起——海洋教育一起來〉一文,因時間與空間的不同,幾乎所有受訪者都一致肯定,在安全的前提下,台灣人對於海洋的態度,應該更積極與無畏。所以只能說,人海之間,就像世上所有的關係一樣,不免隨著時空的轉換,要保有調整與彈性的空間。以此類推,人與山之間又何嘗不是?憑藉著豐富的經驗,老同事林乙華撰寫的〈向山致敬——台灣山林開放政策〉一文,留下了這段無比珍貴的歷程。

換個心情,展讀封面故事〈蘭花國裡愛蘭人——一場尋訪蘭花文化之旅〉之前,先來瀏覽一下全文的照片吧!一株株或白、或紅、或藍的花朵,淡淡的芬芳,就要滿到從紙頁裡溢了出來。台灣養蘭的技術從過去就享譽國際,在各方的努力突破下,近年更是一枝獨秀,成為外銷農產品中的巨星。這些人、那些花,他們的故事,令人醉心又感動。

最後,牛年剛報到,經典便為讀者推出一個新系列與一個新專欄。【作家遊記】顧名思義,是邀請台灣知名作家,寫下生命中最深刻的旅行。在首篇〈我的兒時故鄉潮州——就像一座島嶼〉裡,藝術評論家阮慶岳描繪了故鄉重遊過程中,眼目所見的街道與房舍,也記錄下近鄉情怯的心緒,淡而悠遠的韻味,即使蓋上書頁,也彷彿沉浸其中。

【照見想想】則是經典總編輯王志宏自創刊以來,首次開闢的個人專欄。「照相當下是記錄,過後是紀念與回憶,如能再想想也成了見證」,〈緬甸映像〉,正是他本人對於這個富裕卻多災難的國度,橫跨三十多年的見證。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2008年以《台灣脈動》、2009年以《川流台灣》(合得)連獲兩屆金鼎獎之最佳專題報導獎。2010《台灣山國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3《文明密碼》獲台達能源氣候特別獎。2014年《咱ㄟ社區》獲金輪獎。2017年以《住的適當科技》入圍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
本文出自

蘭花

【本期封面】攝影/林建融
台灣是蘭花王國。這話多數台灣人耳熟能詳,然而王國臣民與蘭花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親近,拆解的花朵,給了觀者截然不同的新角度凝視這個享有盛名的物種。回到一般人生活中,剝除蘭花長久以來錢與權的表徵後,我們須與這美麗多樣的物種建立更深的日常關係,進而從蘭花產業文化,走向蘭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