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傳記與科學家

英國一位作家基廷斯(Robert Gittings)寫過一本書《傳記的本質》,認為傳記作家與傳主是等量齊觀的。我想他說的很對,寫傳記的作者和傳主一定要平起平坐,才能執筆公允,孟子說的,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司馬遷作《史記》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正是此意。

簡樸,是人類困境的解方

每個時代,貧與富總是在較量,善與惡的拔河總是在進行;人類時時刻刻面臨光明與黑暗的抉擇,是邁向希望的天堂,還是走向絕望的地獄,取決於一念。疫情肆虐,氣候變遷,世局動盪,人心不安,人類當前的種種困境,「簡樸」才是最佳的解方。

一封病人母親的海外來鴻

我這才領悟,真正能保留珍貴的記憶,並不是聲光的錄音錄影,而是事件發生時當場全神貫注的享受。同時,如果事後能夠在日記、與家人親友剖心剖腹的信件或散文、詩歌抒發自己的感受,最能喚起封塵多年的記憶。

雙堂記 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

攝影家范毅舜透過鏡頭、老照片與生動的文字,帶著讀者走入屏東大武山下台灣最古老的教堂,跨越時代,看見信仰、族群與文化碰撞出的故事。

編者的話

從吳沙入蘭起,到日治時期鐵道的通車,每次重大交通建設,都為宜蘭留下了深遠影響。兩面環山一面向海的地理位置,過去讓這些影響多半停留在沖積平原之內,直到雪隧開通,疆界被打破,但對某些人來說,快,總是還要更快,高鐵入蘭,便在這樣的「期待」下出現。

螢火相傳,照亮世間

每天用心看天下事,能發現悲苦和歡喜都在人間。悲苦的,就像今年的瘟疫,大家日日期待疫情消退;歡喜的,則是看見許多人發心行善。人間菩薩永不嫌少,發起一念善心,就是一道希望、光明。

實證的迷思 認知的局限

一般討論近代科學之所以能由自然哲思躍然而出,最主要一個因素,是近代科學除了與過往自然哲思同樣有觀察、推理、計數,還採用了實驗檢證的辦法,也正是因著這種「實證作為」,讓近代科學「御萬物於方寸之間,識寰宇在咫尺以內」,實徵致用而成其大功。

尊重,讓世界更美麗

感恩環保志工細膩的回收,讓資源能再循環利用,減輕大地的負擔。希望人人清淨在源頭,能將常識轉為智慧,與天地萬物共生息。若能如此,相信這個世間就是最平安和樂的菩薩清淨國土。

救心 王志鴻副院長和他的心臟內科團隊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王志鴻,是花東地區首位施作心導管的心臟內科醫師,從單槍匹馬搶救病患到發展團隊,奉獻三十年如一日。

編者的話

不管是淡水河,還是與它同名的小鎮,在自然的演變與人為的介入下,地貌不斷轉變,天際線更為零碎,但這樣的選擇究竟是好是壞?會不會有一天,一如台北市北門旁的高架橋一樣,在拆了之後,我們才知道加法不是唯一,減法有時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