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編者的話

面對無盡藏的大自然生態,人類的知識仍十分有限,治水工程實不應成為生態的傷疤,然而,面對事後的檢討,公部門願意傾聽民意,也積極修正,這樣的勇氣則值得嘉許肯定。

好的文學永遠是最美的風景

我們承認科技可以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但我們更相信文學可以豐富心靈。在心靈日顯空虛的現在,我們真的不敢想像沒有文學的世界,會是怎麼樣的世界。我們不妨捫心自問,一個機器人掌控的世界,果真是我們想要的世界嗎?

別了,親愛的大姊

雖然每個人都無法避免遭遇到至親的家人或朋友離世的悲痛,但在送別失智病人的離世時,我都會不自覺地為病人與家屬因為「脫離苦海」而慶幸。透過自己的專業,我更了解這種病人「生不如死」的晚年對家人的影響。

面對無常,付出如常

無奈的事情既已發生,眾生的苦難要及時拔除,需要有人去付出;看到災區能有人這樣快速投入、關懷,還是要慶幸人心普遍有愛,這種愛的關懷就是為人間造福。

有一種慈悲叫素食

飲食是一種習慣、一種信仰、更是一種慈悲。習慣是一種日積月累的養成;信仰是一種對人生觀、價值觀的認同與堅持;慈悲是一種對其他生命的感同身受,一種宗教信仰的核心追求。

編者的話

在各創作領域獨領風騷的作者們,對故鄉的動人書寫,源自個人成長的記憶,往往交織著大城、小鎮變遷的痕跡,紙頁上的每一個字,是生命鑲嵌於一方風土後,最無可磨滅的一枚印記。

基因定序下的生命

綜合而論,基因治療以化約思維的線性因果關聯,面對複雜多因的生命現象,是造成困境的關鍵所在。

聚善念消災疫

疫情延續這麼長的時間,大家要沉靜下來、安定己心,別讓外面有疫情,內心有煩惱。人人堅守政府宣導的防疫方法,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一定的距離,做好個人防護,期待大家以慈悲利他安身心,把握分秒聚善念;雖然無法大規模地集眾祈禱,可是人人都能凝聚一分愛,向親朋好友呼籲齋戒,虔誠祈求,但願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漸漸消退,人人心安,社會祥和。

以「每個病人都不一樣」的心看病

過去我披上白袍,聆聽病人或家屬訴說他們的問題時,總是以批判的心態,聽不到幾句,就開始不知不覺地以「過去的經驗」、「書上的知識」或甚至「直覺」給予「診斷」、「治療」,以為病人與家屬就會滿意地離開門診。但自從這發生在家人的切身經驗,「同理心」使我成功地跨過醫病之間的鴻溝。

在妳認識世界之前 先認識老爸的33個故事

海洋公民基金會董事長胡昭安,以詼諧輕鬆的文字,為腦性麻痺的女兒,述說一段段看似平凡家庭的不平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