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疾與科學的嬗變

我們面對流行疫疾的對策,基本思維就是阻斷絕滅,採行的方法是隔離染病的可能,設計引發身體免疫的疫苗以及研發殺滅病毒的藥物,這其中許多是近代科學的思維。然而,在近代醫學逐漸認識本身困境的當下,面對這全面性的疫疾挑戰,是一個另闢新徑的大好契機。

起蔓延了兩年的新冠疫疾,到今年差不多趨於了平衡穩態,一些國家已將之視為流感化的疫情,一些國家還沒有放棄堅壁清野的公衛策略。毫無疑問,這是對人類生存的一次大挑戰;造成大量數目死亡,衝擊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甚至國際政治生態,一些說法認為,經此一疫,一切都無法回到從前,確實是一次人間浩劫。

人類生存於地球生態環境中,與萬物同樣面對自然的挑戰,也衍生出面對自然劫難的求生策略。在自然宇宙之中,以生理條件來看,人類其實不是最能適應自然挑戰的生物,但因智力發展和文化承傳的優勢,讓人類逐漸成為自然宇宙生存鏈的頂端生物,尤其近世以來的近代科學發展,挾其巨大致用之效的知識和工具,改變自然,控制生態,一時間似乎有寰宇萬物唯我主宰之勢。

沒想到病毒這樣一種沒有自我生存能力的寄生物,居然會帶來如此巨大的威脅,讓人類聞之色變,甚至束手無策,猶如柔弱勝剛強的諭示。這場疫情當中,我們聽到許多讚賞近代科學醫療技術的說法,也拿以往的多次疫情來作比較,甚有以為是人類科學的一大勝利。但是,在這種看法的背後,也有許多不同的聲音,許多不同的衡量標準,讓我們在近代科學堅強力道的表象之下,看到近代科學另一層面的弱點。

記得在此次疫情開始之初,就有一些說法,拿來同一九一八年的流感疫疾相比較,說起那次流感肆掠奪去了多少人的生命,也稱讚此次疫疾流行的管控效能,後來更誇讚人類醫學研究的成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研發出針對病毒基因起抑制作用的新類型疫苗,甚至開發出有減緩病況效果的藥物,一時之間,多的是對於科學的揄揚和肯定。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江才健,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任《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帶給你每月一則富有人文的科學資訊。
本文出自

一場歐洲悲劇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烏克蘭首都基輔市的塗鴉牆上,以照片及標語彩繪,呼籲終止戰火,讓軍人們能夠活著回家。四個多月的烏俄戰爭仍未停歇,拉扯之間亦無勝負,只有死傷相枕。但願戰亂重壓而僥倖存活的下一代,能自由上學與成長,遠離防空洞與一生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