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慧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2008年以《台灣脈動》、2009年以《川流台灣》(合得)連獲兩屆金鼎獎之最佳專題報導獎。2010《台灣山國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3《文明密碼》獲台達能源氣候特別獎。2014年《咱ㄟ社區》獲金輪獎。2017年以《住的適當科技》入圍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

陳世慧 相關的文章

編者的話

當疫情嚴峻,眾生別無所求,只求活下來;但當疫情趨緩,食衣住行、功名利祿又馬上成為生活的重心,彷彿除此之外,生命便別無意義。

編者的話

截稿前最後一刻才遠從歐洲寄來的〈奧地利──內陸小國的抗疫大戰〉一文,是台裔奧地利籍音樂人兼作家楊佳恬,在地的第一手觀察。從被稱做「歐洲病毒輸出國」,到變身成歐陸第一個強制在公共場所戴口罩的國家,這段從輕忽、驚惶,到落實防疫措施的過程,是奧地利疫情從失控到可控的原因,也是東西方國家文化差異的反映。

編者的話

欲拒?還迎?日本東北海岸的巨型防波堤,引發居民正反兩極的辯論。相較於此,探討台灣海洋教育的受訪者幾乎都一致肯定,安全的前提下,台灣人對於海洋應更積極與無畏。人海之間,就像世上所有的關係一樣,不免隨著時空的轉換,要保有調整與彈性的空間。

編者的話

不管是淡水河,還是與它同名的小鎮,在自然的演變與人為的介入下,地貌不斷轉變,天際線更為零碎,但這樣的選擇究竟是好是壞?會不會有一天,一如台北市北門旁的高架橋一樣,在拆了之後,我們才知道加法不是唯一,減法有時更幸福?!

編者的話

【大海.島.人】系列,要帶領讀者前往的,不只是台灣本島的海洋,也包括鄰近的離島,遠方的海,海裡各式各樣的生物,以及最重要的,去認識那一位位情深似海,終日與海為伍,在白浪裡沉浮,以海維生,或是尋找生命意義的人。

從根本做起 海洋教育一起來!

玩沙、賞海景,是許多人的海洋初體驗。但作為海洋國家子民,大步往前,從教育著手,全面地認識海洋,才是根本之道。

編者的話

從吳沙入蘭起,到日治時期鐵道的通車,每次重大交通建設,都為宜蘭留下了深遠影響。兩面環山一面向海的地理位置,過去讓這些影響多半停留在沖積平原之內,直到雪隧開通,疆界被打破,但對某些人來說,快,總是還要更快,高鐵入蘭,便在這樣的「期待」下出現。

編者的話

從天上的神仙、地上的竹木,到海裡的珊瑚,本期《經典》上天下海,精采豐富的程度一如過往,值得捧讀。

編者的話

許多蔬菜的種植由於過於單一化,一旦受極端氣候影響,總是容易釀成龐大災損;加上社會上對於健康的追求,近十多年來,生命力極強,輕易便能春風吹又生的野菜,於是應時而起,形成餐桌上的一股新勢力。

城市的容顏 在都更成功以前

源於歷史的沉痾,台灣市容難以改變,在都更成功前,有心人僅能以豐富彩繪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