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疫苗的研發,是人類傲人的成就。只是這條路,既漫長又艱辛。一如劉校長所言,疫苗的開發,慢不得,但也急不來,在此之前,做好個人防疫工作,戴口罩、勤洗手、非必要不出國外,談心理的安頓固然空泛,卻也是我們少數能掌握的事情。

您手上拿到這一期的《經典》雜誌時,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來到一個新的分水嶺,堅守了許久的雙位數確診人數,開始從第一百例向上猛爆性地起跳。如果從二○一九年的十二月底算起,即將邁向第四個月的疫情,除了從中國大陸爆發,擴散至亞洲,蔓延到歐美各國,全世界幾乎無一不是疫區外,截至二○二○年三月二十日為止,超過二十四萬的確診病例,一萬零三十的死亡人數,更帶來前所未有的集體恐慌。

對防疫單位來說,追查感染源已不足以因應,更積極地研發疫苗與藥物,成為儘速終結這波疫情的唯一希望。

回顧人類的歷史,真正名符其實的「全球性」(六大洲皆有感染傷亡案例)流行疫情,除了新冠肺炎外,距離現在最近的案例,應屬一九一八年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當時,包括台灣的四萬人在內,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一億。但遏止疫情的疫苗,卻直到一九三○年代才出現。不只如此,源於流感病毒多變,即使到現在,疫苗的供給雖然不成問題,但科學家卻得每年至少推出兩劑不同型的疫苗,才能有效抑制流行。

疫苗的研發,是人類傲人的成就。只是這條路,既漫長又艱辛。繼上一期的〈瘟疫與人〉,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這次再以其科學專業,在〈正面對決——從新冠病毒談病毒檢測與疫苗開發〉一文中,告訴我們病毒的檢測是怎麼回事?快篩試劑如何製作?疫苗的誕生,又有哪些困難、挑戰、步驟與測試階段?一如劉校長所言,疫苗的開發,慢不得,但也急不來,在此之前,做好個人防疫工作,戴口罩、勤洗手、非必要不出國外,談心理的安頓固然空泛,卻也是我們少數能掌握的事情。

在自家窗台栽種一盆綠色植物,觀賞枝葉的曼妙;在社區裡的香楓、小葉欖仁、芒果樹下散步,焦躁的心,自然沉澱下來,《經典》文稿召集人潘美玲的〈宜樹宜家——人與都市的自然探戈〉裡的幾個城市裡「造綠」案例,有助於轉移對疫情的焦慮。同樣地,撰述吳佳珍的〈軟硬兼施——公部門美學覺醒〉,從林務局到地方市政府的不同部門,採訪了近十位致力於提升美感的公務員,若講求美感成為公部門的日常,「美力」雖無能擊退病毒,卻讓我們不時在城市裡心生歡喜,安度疫情。最後,撰述鄭接黃的〈神形人心——圓滿安定的想像〉,透過神像雕刻,反映了人的渺小,所以只有寄託於神像,才得以安頓心靈。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2008年以《台灣脈動》、2009年以《川流台灣》(合得)連獲兩屆金鼎獎之最佳專題報導獎。2010《台灣山國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3《文明密碼》獲台達能源氣候特別獎。2014年《咱ㄟ社區》獲金輪獎。2017年以《住的適當科技》入圍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
本文出自

宜樹宜家

【本期封面】攝影/王志宏
由住家書房望出去一片榕樹綠海,從室內借景戶外自然,心曠神怡。還記得家中因為有一棵樹,出現一盆花,在生活裡因此發生的美妙變化嗎?在現代的都市開發中,水泥進,自然出,綠意退場;曾經我們遠離自然,今日我們意欲攬樹入室,因樹而貴,點綠成金;從親近到疏離,從獵奇到反思,人樹之間跳著進退的探戈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