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測風雲

發現自己在壓力下竟會變得這般焦躁無理,也才想到過去長達半世紀的醫療服務,曾經在急診處、加護病房見證病人、家屬加諸於醫療團隊的語言暴力,也才深深體會到,如果醫病雙方彼此提醒「同理心」,這些「無可理喻」的行為應該是可以避免的。

緣起緣落憶老友

記得約三十年前由美返台省親,訪問了出國以後才成立的成大醫學院,而有機會拜會了當時的創院院長黃崑巖教授。成大神經科賴明亮教授告訴我,黃院長寫得一手很棒的書法,常應訪客的要求而揮毫,如果我有自己喜歡的詞句,也可以請他幫我寫幾個字,裱褙加框做紀念。

老兵不死 只是漸凋零

我將謹言慎行,當我知道自己「凋零」已經無法勝任「醫師」或「醫師的老師」時,我一定要能優雅地步下台階。

追憶一位令我難忘的長者

我覺得這幾年並沒有什麼「成就」(achievement),但我卻非常有「成就感」(a sense for fulfillment)」。我說「成就」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名」或「利」,這我沒有,但我卻發現自己做了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

由「天選之人」淪為「瘟神」

由「天選之人」淪為「瘟神」的經驗,染疫後帶來的負面情緒,我開始對耗時傷神但從不計較是否有意義的工作重新評估。最後,我重燃希望,決定要繼續全力以赴,做好這件很有意義的大事。

三代同堂 四代相憶

這次的假期我圓了兒孫重聚、整理舊照以及探訪舊友的夢,同時也因為與小孩分享自己與父親的互動,重溫當年父親對我的寵愛而感恩。

追念惠我良多的恩師貝克教授

安息吧!貝克教授,您對神經學的貢獻將會永遠被懷念,而您所教育出來成千成百的神經學學者也會繼續以他們的學識醫術去訓練更多的神經科醫師,治療更多的神經科病人。

有驚無險的家人團聚

如今父母過世多年,沒有想到現在變成兒子回來探望我們,易地而處,深恐這將激起當年自己臨別時,曾經後悔回國省親的複雜情緒,而瞬間覺醒,千萬不要讓兒子看出我們的感傷。

台灣醫療所呈現的危機

許多醫師只看自己專門的器官,動不動就以各種儀器檢查取代醫師「探問病史」以及「身體診察」的基本功,而台灣社會又迷失於「專家」、「高科技檢查」,趨之若鶩地希冀「名醫」能夠「一眼就看出我的病」、「馬上安排高科技檢查」。

「薦賢莫薦醫」又一章

醫師個人的愛心、知識與技術,並不能單純以其學經歷、執業醫院來界定。看病的病人跟醫師如果有緣分,彼此都能在施醫與被治的過程中順利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