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舒適圈

一個人偶爾有機會「踏出舒適圈 」,證明自己還可以做一些自以為無法勝任的事,並因而得到自我肯定,也是很有意義的。

近八十,有人認為來日無多,不應再給自己新的挑戰,好好守成保重,但有人會認為旅程已快到終點,再不給自己機會,將對這只有一次機會的人生交白卷。

我從小就比較膽小,對一些新的嘗試總是裹足不前,而物以類聚,結婚以後更加保守。年紀愈大,愈是「阿公愛吃鹹,阿嬤愛吃淡,二人相爭弄破鼎」的互相牽制,無法放膽踏出自己的「舒適圈(comfort zone)」。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上個月在許多意料之外的「巧合」,發現自己竟然陷入一種「身不由己」的處境,而在安然過關之後,才深深領悟「踏出舒適圈」,才能享受驚奇的新鮮感,以及自我的肯定。

幾個月前一位長年在美國行醫的醫學院同學回台省親時,邀我為他在美國華府地區的退休台裔老人的定期演講會,介紹台灣這幾年來在醫學倫理方面的進步。聽他一說,才知道在美國有一群有心的台灣同鄉在退休之後仍定期聚會,討論台灣的政治、社會與醫療。感動之餘,就不自量力地答應下來。接著好友歌劇大師曾道雄教授告訴我,他即將在台中舉行馬斯奈歌劇《莎芙》(Sapho)的演出,我馬上訂了星期日下午的票,這樣我們可以看完歌劇,在台中與久未見面的朋友吃個晚餐再回台北。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本文出自

溪望再現

【本期封面】攝影/方韻如
貪食沼蝦是洄游性淡水蝦,棲息於水流湍急的河川中、下游岩石兩側,喜歡塊石環境。牠們應是台灣原生種沼蝦中體型最大的,喜歡乾淨的溪流,較易出現在東部石質底的溪流。大溪川的貪食沼蝦數量多、體型大,所以常被戲稱為養蝦場。這隻大蝦後方的硬頁岩上還有壁蜑螺卵,牠們也同為河海洄游物種,被視為東北部獨流溪的健康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