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紀行

苦難的凝視 波蘭邊境上的難民群像

在烏克蘭舍吉尼 (Szeginie)邊境檢查站前,等候入境波蘭的隊伍被區分為「烏克蘭公民」與「非烏克蘭公民」兩個動線,當前者快速通關,後者卻受到差別待遇;同為難民理當不分膚色、種族與國籍的差異,無情戰火頻繁催生難民,也讓人道精神備受考驗。

貫穿泰源的馬武窟溪 在谷地裡長大

離鄉多年,但台東市東河鄉泰源村的點點滴滴,始終是導演林正盛最美好的記憶。潺潺溪谷上,種植水田的阿美族鄰居,每一幕,都永遠滋養著他的心靈。

從王貫英,到方荷生 我的南機場

作者林立青少年時每逢過年,總在南機場的中庭玩煙火。先後住有王貫英與方荷生兩位聞人的社區,改建傳聞從未成真,倒是各種爭取使用空間的方式,成了台灣建築史的活教材。

原鄉澎湖 潮間帶旁的兒時記憶

每次返鄉,作者謝三泰一定會帶著相機到處走走,因為這裡充滿著青少年時期的足跡與回憶。雖然記憶中也曾因生活匱乏困頓,而萌生逃離之念,但在海灘、潮間帶與大海之間成長,故鄉之愛,早已深深定格在他的心中

就像一幅畫 花蓮大富的村中歲月

畫家筆下的綿延山巒,靜靜環抱小村大富,也縈繞著彭康隆的整個童年。日升日落,雲霞霧色,眼目所及的絢爛與平淡,外化為畫,內化則成彭康隆的生命基底。

我的兒時故鄉潮州 就像一座島嶼

南方小鎮潮州,是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阮慶岳的故鄉。離家多年後重返,物換星移中交織的時空與記憶,化為一篇最不一樣的遊記。

我的琉球生活 大海中、小島上與書店裡

居住在小島,把一整天的時間都花在海裡,好好觀察海龜,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是作者蘇淮目前理想中的生活島居七年,海洋灌注了他滿滿的養分與能量。

迷路在家 穿過森林便是城堡

作家小野的童年時光圍繞著台北植物園。對他而言,植物園既是給予最多啟蒙和養分的地方,也是他一輩子都走不出來的暗黑森林。

寂靜迴響 太平山

太平山上,我靜靜感受天地間的聲網如織。望著身邊嬌小的微型森林,我突然理解到,原來要聽見最美的聲音,你必須全然地安靜下來;若要看見最美的畫面,你必須跪地用苔蘚的高度去看。

溪州 黑泥農鄉

濁水溪帶來的沃野平疇,種出了甘藍菜、包心菜與高麗菜,苦瓜、蘆筍與小黃瓜,還有芭樂、小番茄等豐富蔬果,也養育了一代代的溪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