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是我曾經極度想逃離,後來卻渴望返回的原鄉。這些年來,每次回到澎湖總是五味雜陳,歸鄉心切,卻已找不到家的感覺,澎湖已不是過去的澎湖,只有那不變的東北季風,夾雜著濃濃的鹹水煙,才能撫平我的思鄉之情。
童年的嘉年華會
我生長在馬公市郊一個名叫安宅的小村落,從有記憶開始,海邊就是我的遊樂場,小時候家裡的環境並不好,澎湖物資缺乏,大海像是百寶箱般,既餵養我長大,也是我玩耍的地方。家門口就是潮間帶,在家無聊就往海邊走,一走出家門沒幾步就有貝殼、螺類、螃蟹可撿拾,那個年代哪裡有什麼玩具,這些潮間帶生物就成了我最好的玩具,陪伴我度過童年時光。
在安宅住到小學一年級,全家搬到馬公市區,我仍然以通勤的方式,每天往返馬公至東衛國小上學,直至小學四年級才轉至馬公國小就讀。從安宅到馬公市不過十幾分鐘車程,但在那個年代,可是從「鄉下」搬到「都市」裡,本來在學校成績還可以,一到馬公國小馬上感受到「城鄉差距」,跟不上班上同學,加上外省老師的鄉音重,從此對讀書這件事失去興趣,畢竟澎湖有太多豐富的自然環境,比起念書,還有更多有趣的事等著我。
很多人以為澎湖人天生就會游泳,其實我是一直到搬到馬公市,才學會游泳的。馬公市裡的觀音亭是我們的天然游泳池,記得小學暑假時,幾乎每天都泡在觀音亭,那時的觀音亭還沒有燦爛花火可以看,也沒有高聳的防波堤,走下去是一片漂亮的沙灘,水淺正適合學游泳。澎湖人很相信節氣信仰,暑假通常正值農曆七月鬼月,長輩交待不能下去游泳,免得被水鬼抓走,但對愛玩的小孩來說,什麼也不能阻止玩水的決心。那時都跟著年紀較大的鄰居,幾個小孩偷偷跑到觀音亭玩水,趁著退潮時水淺,加上海水浮力較強,自己摸索個幾回,鼻嗆、嘴喝了幾口海水後,很快就學會游泳。
後來年紀大一點,懂得要耍帥,會在觀音亭的海堤岸邊跳水,在圍觀群眾起哄下,男孩們爭相展現自己跳水的英姿,國中時我算很會跳水,每次在觀音亭跳水姿態總會贏得滿堂采。畢竟是澎湖人,我對於潮汐水性多少有些了解,知道要趁漲潮時跳水,曾經親眼目睹一位阿兵哥,在不清楚潮汐的情形下,冒然就從堤防往下跳,當時正好遇到退潮,淺淺的海水下都是礁岩,結果他爬上來時混身是血,我總是以這「血淋淋」的例子,告誡想在觀音亭跳水的人,記得一定要挑漲潮時再跳。
那個年代,澎湖沒什麼休閒娛樂,就算有,大家也負擔不起,生活平淡無波,對好奇心旺盛的小孩來說,各地的廟會就是最熱鬧、最好玩的活動了。那些媽祖生、城隍生、王爺生、普渡、繞境、犒軍、燒王船等宗教活動,對小時候的我而言,都是如同嘉年華般的盛典,澎湖靠天吃飯,各村里社區都有自己信仰的宮廟,三不五時就有廟會,我練就哪裡有鬧熱就往哪裡去的本事。尤其廟會裡有報馬仔,報馬仔身上會掛一大串餅乾、糖果,分給湊上來的小孩吃,每次我都緊緊跟在報馬仔身旁,討到的那一、兩塊餅乾、糖果,對我是極為難得的零食。澎湖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各個宮廟都會培養自己的「小法(又稱為福官、法官)」,這些小法師多為小學中、高年級生,宮廟老法長會教他們金鼓、咒語、步罡、指法、噀水、開鞭、畫符、操演法器等法事,有時甚至會利用到上課時間,學校基於尊重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雖然已不太可能占用上學時間學法事,但澎湖各地仍可見小法傳統,下次有機會到澎湖玩時,若聽到廟宇傳來稚嫩的頌經聲,走進廟裡看看,也許就能看見正在練習的小福官們。
靠天吃飯的「蒙面女郎」
澎湖沒有高山、沒有河流,夏天日晒惡毒、冬天東北季風強勁狂妄,農作物生長條件惡劣,為了要與不利種植的氣候抵抗,澎湖人發揮巧思,幫菜園四周以硓石築起圍牆,幫農作物抵擋冬北季風,我們叫這為「菜宅」。現澎湖裡仍可看到許多「菜宅」,菜宅裡種的多是落花生、番薯、絲瓜、嘉寶瓜等能適應澎湖氣候的蔬果,多是婦女們為了供一家所需而種,若有多的才會挑到市區裡的北辰市場販售。
提到北辰市場,這裡有很多鄉下來的歐巴桑賣菜、賣酸瓜、賣高麗菜酸,以及在潮間帶捕撈的海鮮,這群來自不同鄉鎮村里的歐巴桑,搭著免費公車來到市場擺攤,收攤後即在就近的公車招呼站等車,此景也成為馬公特有的景象,她們所得雖微薄,但多少也能貼補家用,亦能體會到澎湖婦女勤儉持家的堅韌精神。
習慣了惡劣的生活環境,造就澎湖人堅忍的個性,一直覺得「蒙面女郎」最能代表澎湖,她們將頭臉蒙得密密實實,只露出一雙眼睛,冬天抵擋東北季風、夏天阻絕酷熱的豔陽。有時常看見一群蒙面女郎蹲坐在路邊,等著坐公車去打零工,她們一天的工資是八百元,所以我都戲稱她們是「八百壯士」,每次回澎湖看到蒙面打扮的婦女,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媽媽和姊姊般,總會覺得特別親切。
我常覺得澎湖是既貧窮又奢侈,窮的是物質條件匱乏,除了軍公教人員,其他人都是靠天吃飯,有山種山、無山討海,一年有好幾個月得跟強勁的東北季風對抗,漁船沒辦法出海、農作物無法生長。奢侈的是,只要你肯做,不可能沒飯吃,真的沒錢時,拿著一根釣竿或一支耙子到海邊,就有最新鮮的漁獲可吃,造就澎湖人習慣以勞力賺取收獲,婦女們尤其如此,所以才有「澎湖查某台灣牛」這樣的比喻。在澎湖的潮間帶常可見婦女們彎著腰撿拾貝類或海菜,這些常是她們重要的收入來源,有時海菜季節來臨時,短短兩、三個月,就能幫她們賺取一整年的生活費,讓海菜成為名符其實的「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