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貫英,到方荷生 我的南機場

作者林立青少年時每逢過年,總在南機場的中庭玩煙火。先後住有王貫英與方荷生兩位聞人的社區,改建傳聞從未成真,倒是各種爭取使用空間的方式,成了台灣建築史的活教材。

作者林立青幼時住過的忠恕社區,先後有王貫英與方荷生兩位聞人住過。(攝影/安培淂)
作者林立青幼時住過的忠恕社區,先後有王貫英與方荷生兩位聞人住過。(攝影/安培淂)

母親的娘家在中華路與西藏路口上的忠恕社區,裡面的中庭有雜貨店、宮廟、獨特的庭園和斜坡;地下室停滿車輛,每年母親回娘家時,我們這些孩子都在那兒玩鞭炮,一樓眾多宮廟會擺放桌椅供居民坐下來共食,這是台北市最老的國宅群。

老舊社區從我人生有印象以來,就充滿了獨特的鄉音和台語混雜,從我外公身體還健康,還能夠為我們燉煮牛肉,到他無法自理生活,牆面一直貼有新的重建都更說明。

這裡既是台灣建築史的縮影,能看見不同時代的設計和不同的建材,更可以看見居民極盡所能地如魔法般地使用空間。每走幾步,都能看到為了放置瓦斯爐、熱水器和抽水馬達而作出的巧思,遊客在此駐足研究,攝影師爭相來此取得靈感,甚至連婚紗攝影都會前來特別取景,作為襯托新人的背景畫面。

南機場國宅區共有三期,忠恕社區屬於第二期,第一期忠勤里的建築形式是一字排開的長蛇列隊,中間有旋轉樓梯通行,當時的設計結構是加強磚造,紅磚作為外牆和內裝,梁柱則用鋼筋混凝土構成。

作者幼年時與母親、外公合影(圖片提供/林立青)。忠恕社區的先進設計,一度是台灣住宅的典範(圖片提供/方荷生)。

更早在日本時代,這裡是軍用地,作為備用維修後勤機場的使用。相對於松山區的機場被稱為北機場,這裡沒了機場,卻保留了「南機場」之名。

一九四九年移民潮來台以後,大量外省居民到此謀生,形成四處違建;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流離失所的災民舉家北上,本來就數量眾多的違建,此時更是數量大增,成為台灣最大的違建聚落。
但與此同時,萬華中正區工廠林立,充滿了許多工作機會;加上交通便利,到萬華、台北車站都很方便,眾多的年輕勞動人口湧進工廠,但工廠卻往排水溝傾倒廢水,西藏路因此被人們稱為大水溝黑龍江。

一九六二年颱風以後,南機場這一大違建聚落嚴重受創,違建本來就沒有建築設計上的安全考量,水災受創時,政府向美國求助,在美國顧問的支持之下開始規畫新式國民住宅,同時解決八七水災的本省籍移民和一九四九年來台後的外省籍移民的安置問題。

兩年後,南機場的一期國宅落成,政府為社區興建忠義國小,社區內還有郵局、商店,以及福利品供應中心,違章建築竟然能改為國宅典範,成為政府宣傳的政績,歸國華僑紛紛前來參訪。

台北市府認為這樣的做法有效,便在中華路對面的基地規畫第二期,也就是忠恕社區,在當時的設計理念中,一樓可以擁有中庭,地下室可做為商場之用;忠恕社區在它最輝煌的時期,地下室有上百攤位,樓上則可以容納五百戶住戶,每一戶共用大樓梯,寬敞且方便上下進出。

南機場一期的飛天旋轉樓梯,隨時間遞嬗,散發出獨特的生活感。

南機場國宅的建設不只解決了社會問題,還成了那時候國民住宅興建的標竿,透過建造新式住宅來安置違建戶從此成為國策,除了南萬華一帶外,西藏路也進入規畫階段,從整治大水溝起,拆遷中華路旁的違建,並將前者兩側的道路加上護堤,那便是現在的西藏路。

整治期間,不得不搬移的居民則被安排至南機場的第三期住宅,它既有汙水處理設施,又有管線地下化,百姓對此滿意,市容也煥然一新,政府於是在各地複製這個經驗,並且另外再加碼綠地和堤防設施,但地區規畫的重心,也從此逐漸轉去青年公園一帶。

第一代聞人王貫英

想更清楚地了解這些國宅興建的歷史故事,必須走到中華路上,從南機場一帶的國宅外觀上找出它的細微變化和台灣整建住宅的思維進步。第一期的南機場國宅外觀上為紅磚飾面,和灰色的梁柱位置呈現兩個顏色的對比,既典雅又美觀,頗有日本建築師辰野金吾的風格;二期的忠恕社區中間樓梯加寬加大,方便進出,並有口字型中庭,設有防空避難與社區活動,供生鮮市場販售的地下室空間,外觀上類似於福建土樓;往後的第三期,又吸收了二期的經驗,設置單邊走廊,解決了原先通風不良的問題。

最早社區安置的居民,多為一九四九年來台的第一代,他們的凝聚力高,代表人物為王貫英,他以南機場三期地下室作為圖書館,以拾荒所得,四處購買書籍捐贈給學校與作為圖書館的藏書,在當地居民的記憶之中,王貫英又被稱為老爺子,總會腳踏「犁阿卡車」(三輪車)沿街拾荒。

人稱老爺子的王貫英,生前踩著如行動圖書館的三輪車,穿梭大街小巷,以鼓勵讀書為終生職志。(圖片提供/方荷生)

那時的中華路和西藏路往外走,到處都有公車票亭,經濟發展的年代,他的腳踏車上寫滿了勸世標語,沿著中華路可達中華商場拾荒,轉貴陽街後抵達總統府,老爺子會對著總統府憲兵說教,當時軍官看到衣著整齊卻沿街拾荒的王貫英也無可奈何,老人打過戰爭,到台灣以後成為現代武訓(清代平民出身的教育家),樂善好施又勸勉讀書,在現代看來好氣又好笑。

能讓王貫英老爺子以拾荒興學,可以知道這裡屬於台北市交通要道,中華路二段較窄,但往北可以直通台北車站,途中會行經中華商場、博愛特區、西門町,無論步行或者是公車轉運都極為便利,工作好找,西藏路則可往西達環南市場,輕易取得各種食材。西藏路上有眾多學校,可以得知過去台北市在發展時,為了緩解戰後嬰兒潮以及對於教育文化的需求,所需要的學校的數目大幅增加。

這個被政府列為示範的社區經過歷史變化時,逐漸有了新舊產業交會,莒光路一代曾有大量的汽車維修保養和維修,而今和餐廳店家比鄰而居,成為老店,其餘的搬離往他處,和我們現在看到的內湖一樣,都市規畫下的新舊交會將各種產業汰換,這裡是台灣發展的借鑑,遠遠走在各區域前面。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本名Alberto Buzzola,《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作品【海峽系列】獲2011年金鼎獎最佳攝影獎。〈難行仍行:邁向理想環境的交通規劃〉獲2012年吳舜文獎最佳專題攝影獎。
本文出自

權與力的輸送

【本期封面】攝影/金峰
在西伯利亞的永凍土上,工人正進行天然氣管連接作業,這條掌握在俄羅斯手中的管線將通往歐洲。攝影師金峰深入這片極地長達十年,走入俄軍嚴格管制的戰略區,走入跨國能源企業的驚人工業設施,也走入極地勞工艱苦的工作現場,他們生活的城市,以及因為資源榨取而受傷的大地,將地緣政治複雜的折衝,化為最具體深刻的影像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