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泰源的馬武窟溪 在谷地裡長大

離鄉多年,但台東市東河鄉泰源村的點點滴滴,始終是導演林正盛最美好的記憶。潺潺溪谷上,種植水田的阿美族鄰居,每一幕,都永遠滋養著他的心靈。

台東市東河鄉泰源村,是導演林正盛最美好的記憶。(攝影/安培淂)
台東市東河鄉泰源村,是導演林正盛最美好的記憶。(攝影/安培淂)

我一份想像中,當年我祖父六十歲敗光家產避走他鄉,一無所有走進小馬隧道,漆黑中走向遠遠小小明亮的隧道口,走出隧道迎面滿眼翠綠山谷,心中可有「柳暗花明又一春」地起了一絲重新再起人生希望的感覺?

小馬隧道

我無法知道當時祖父的心情,但我祖父就真在這山谷裡人生再起,墾荒種田有成,安定家庭,讓我有了一個野地裡生,野地裡成長的童年。

「……經過登仙橋,轉個彎繞出峽谷往前走,在還沒到隧道口前,有個快轉彎的地方,遠遠看到公路邊一戶茅草屋人家,就是我家……」

如果你從泰源山裡出來,我會這樣跟你報路。如果你從台東、東河海岸線過來,我會這樣跟你說:「……順著海岸公路走,在一個叫隧道口的三岔路口左轉,上坡走一小段路彎進小馬隧道,出了隧道往前走一點,轉個彎見到路邊一戶茅草屋人家,我家就到了……」

小時候,我喜歡坐在公路局有著長長車頭的巴士跟著它駛進隧道,一片漆黑地向遠方小小光亮洞口前進,愈來愈近駛入亮光,出了隧道轉個彎迎面不遠處是碧海藍天的太平洋,一片蔚藍海波浪湧,熠熠生輝。就這樣彷彿走進了一個新鮮好玩的世界,這個新世界一路新鮮好玩到熱鬧城鎮,除了眼裡看不完的新奇熱鬧,還能賺到一碗麵、一碗冰,至少也有一根冰棒吃。

從海岸山脈鑿出來的小馬隧道,連接台十一線與台二十三線,隧道的盡頭,是一望無盡的太平洋。

隧道名為「小馬隧道」,前身為「小馬埤圳」,起初是日治時代為了引深山裡的水,灌溉海岸邊小馬部落的農田,而穿越海岸山脈開鑿出一條地下水圳。後來為了泰源盆地對外交通的需要,就擴寬為可通行人車的隧道。

小馬隧道是我小時候的時空旅行機,宛如時光隧道般區分了兩個不同世界,隧道裡是我童年的山野世界,隧道外邊是通向我童年嚮往的繁華世界。

連綿的山谷與河谷

在漆黑隧道裡走向小小明亮隧道口,出隧道迎面滿眼翠綠地走進四面環山的小盆地,盆地中央一塊背靠大山延伸而來的台地,台地上耕種農人,大多是Amis(阿美)族人,只有少數跟我們家一樣是外來平地人。台地上農人,白天來耕種,天黑就回家,回東河、小馬部落,回泰源。只有我們家住在這裡,給這山谷夜色點上了燈火。

Amis族人給這個山谷取名為「谷谷」,我喜歡。

「谷谷」,有河谷有山谷,一谷連過一谷,谷谷相連伴隨我走過我人生最初的成長歲月。

谷谷台地上幾乎清一色都是水田,一年兩季水稻,需要很多水來灌溉。

Amis族人祖先,很久很久以前的祖先們,沿著山壁鑿出長長溝渠,將深山泉水引流,順著山壁溝渠流入台地裡灌溉農田。

山谷連綿著河谷,被阿美族人命名為「谷谷」的谷地,就是林正盛誕生與成長的地方。照片中右上方就是泰源村,其旁是馬武窟溪,其左是童年時每天上學走的路,以前是砂石路,後來才鋪柏油。

剛搬到谷谷,我們家住在台地背靠大山的山腳邊,從深山引水的溝渠,一路奔流而來,流至我家門前一個以石頭壘起的小水池裡,於此分流地流向台地各處農田裡灌溉水稻。

小小水池邊繞著竹林,風吹竹葉颯颯,閃動著白花花陽光,大人頂著豔陽在田裡工作,而我泡到竹林遮蔭水池裡,一泡就是大半天,泡在水裡看著蝌蚪、小魚游來游去,有時跑在溝渠裡捉蝌蚪、小魚。有時玩累了,泡在水潭裡睡著,醒來時感覺到屁股大腿癢癢的,原來是蝌蚪、小魚正啄著我屁股大腿,但當我伸手去抓時,就一哄而散,一隻也抓不到。

長大多年後再見到這小小水池,不禁驚呼:「其實只是個水窪,非常小啊!」小到像我當年那樣的一個三、四歲孩子,泡進三、四個就擠滿了。

「還好那時我們家是谷谷山裡唯一一戶人家,無其他孩子跟我搶著泡,才讓這小小水池完全屬於我。」長大回去看時,我懷著這樣心情。

但,小時候總覺得它很大,大到它是我一天時光裡的全部。準確地說,其實不是水池大小,而是人心的大小。隨著成長,走得更遠,看了更多,世界也就變大,變寬闊了。於是回頭兒時那個小小水池就更小了,小成了水窪。

六歲時,為了方便我上學,我們家搬過河,面向馬武窟溪蓋起一間茅草屋,屋後是公路,沙石公路,每當車子駛過,車尾就捲起一屁股風沙滾滾,隨著車子彎繞山路走遠,風沙才慢慢落下飄散,恢復平靜。

小時候,我喜歡站在河對岸台地上,隔著溪水遠遠看著公路邊坐落在風中搖曳竹林裡的我們家茅草屋,看著公路局長頭巴士拖著一屁股滾滾風沙彎來繞去地駛過我們家屋後,留下一屁股滾滾風沙,順著山勢繞彎駛去……。

車遠,風沙緩緩沉落散去,恢復如常安靜。尤其是黃昏時刻,遠遠看著竹林搖曳中我們家煙囪冒著炊煙,裊裊飄散在淡藍暮色中。長大後,讀到張愛玲一句「現世安好」,心裡就浮現童年記憶中這景象。

谷谷裡的無憂歲月
手裡抱著一頭羊的林正盛,被祖母摟在懷裡,在自家菜園前合照。五、六歲時,他常跟著父親或祖父上台東鎮上,圖為他在鎮上大哥工作的百貨行玩耍時,被拍下的可愛照片。(圖片提供/林正盛)

母親河般的馬武窟溪

環繞台地潺潺而流地伴隨我童年、少年的溪流,Amis族人稱她為「馬武窟溪」。意思是「撒網捕魚」,也就是這條溪流漁產豐饒,快來撒網捕魚。

「馬武窟溪」是指北溪、南溪匯流泰源之後的河域。北溪源自北源深山,南溪源自南坑深山,兩溪各自繞山奔流,至泰源國小匯流,經泰源橋轉入狹長曲折峽谷,繞流經過登仙橋,依著峽谷山勢轉個大彎地流入谷谷,流經谷谷後溪面逐漸變寬,水流逐漸變緩地環著台地緩緩而流淌,至到在我家門前山坡下形成了一個大水潭。

我從懂事起就跟著我祖父、父親在溪潭裡洗澡,尤其在不怕冷的祖父訓練下,我也習慣洗冷水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跟著祖父在溪潭裡洗澡。在台地耕種的Amis,黃昏下田涉水過溪,不分男女都習於順便洗完澡再回家。而夏日暑假,大溪潭可就熱鬧了,是我和我的Amis玩伴戲水游泳的地方。

因為多河流與溪岸河階地,當地居民多以務農為生,水田、旱田、果園皆有。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本名Alberto Buzzola,《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作品【海峽系列】獲2011年金鼎獎最佳攝影獎。〈難行仍行:邁向理想環境的交通規劃〉獲2012年吳舜文獎最佳專題攝影獎。
本文出自

兵燹

【本期封面】攝影/張乾琦
戰亂下的烏克蘭,十八至六十歲男性都要被徵召,全民皆兵,保家衛國。俄烏戰爭發生以來,烏克蘭上下團結抗爭到底的決心,贏得外界尊敬,國際上的精神與物資奧援源源不絕地湧入,支持烏克蘭齊心對抗強國惡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