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慧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2008年以《台灣脈動》、2009年以《川流台灣》(合得)連獲兩屆金鼎獎之最佳專題報導獎。2010《台灣山國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3《文明密碼》獲台達能源氣候特別獎。2014年《咱ㄟ社區》獲金輪獎。2017年以《住的適當科技》入圍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

陳世慧 相關的文章

編者的話

海洋對台灣而言,何嘗不是陸地的延伸,是一條條湧動的道路。台灣以海洋國家自居,不該自絕於海,而需開放水域,喚醒國人沉睡的海洋DNA。

編者的話

分流上班、在家上學,在度過最初的慌亂後,第三級疫情警戒下的台灣,有些找到新秩序,有些默默重新洗牌中,有些則張皇未定、苦撐待變……。

編者的話

在多元社會裡,文化沒有高低、厚薄、好壞,而可以只是一種純粹的存在。因為文化的存在,個人與個人、族群與族群之間,得以辨識自己與他人的不同,進而,對彼此的文化產生好奇或者欣賞。

編者的話

運動的好處淺顯易懂,通體舒暢只是最即時的回饋,若以長遠來說,規律的運動更能增強心肺功能、強化肌肉,對身心的放鬆也有助益。但明明好處這麼多,為什麼還有人不運動?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檢討個人的意志力上時,就很容易忽略了環境的因素。

編者的話

擁有豐富祭典的台灣,近年雖意識到民俗保存的重要性,但如何讓活水延續,孕育傳統的「土壤」富含養分,長得出綠葉新枝,仍有待大家一起努力。

編者的話

充滿傷痛、艱難的二○二○年,就要在這樣的氣氛下落幕了。不少讀者,想必已經開始在計畫整理自己的住家,甚或考慮買房了。如何才能住得幸福?城市的規畫、社區的經營,誠然是關鍵,但只要能把周遭環境打掃乾淨,東西擺放整齊,幸福,至少就能瀰漫於方寸之間。

編者的話

疫情發展至今,我們看到台灣在公衛上的進步,政府執行力上的效能,多數民眾公德心的覺醒,但與此同時,也看到恐慌造成的口罩之亂,包括跟病毒一起成長、茁壯,不斷傳播的各種刻意或無意的假消息。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知道病毒也是一種似有實無,似生命的非生命,它的生存與否全有賴宿主細胞的協助,就會發現假消息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不也是因為我們缺乏對知識的理解,誤信謠言所造成的?

編者的話

疫苗的研發,是人類傲人的成就。只是這條路,既漫長又艱辛。一如劉校長所言,疫苗的開發,慢不得,但也急不來,在此之前,做好個人防疫工作,戴口罩、勤洗手、非必要不出國外,談心理的安頓固然空泛,卻也是我們少數能掌握的事情。

編者的話

放在傳統的文化脈絡裡,有土斯有財的想法,或許有其安頓社會的正面意義。只是一旦擁有的慾望逾越了基本的需求,安身立命的房子成了投資理財的工具,社會、民心,就難以安頓了。

編者的話

欲拒?還迎?日本東北海岸的巨型防波堤,引發居民正反兩極的辯論。相較於此,探討台灣海洋教育的受訪者幾乎都一致肯定,安全的前提下,台灣人對於海洋應更積極與無畏。人海之間,就像世上所有的關係一樣,不免隨著時空的轉換,要保有調整與彈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