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從天上的神仙、地上的竹木,到海裡的珊瑚,本期《經典》上天下海,精采豐富的程度一如過往,值得捧讀。

典》的辦公室位在台北關渡,如果搭捷運,下一站就是竹圍。一度,我感到困惑,為什麼除了台北有竹圍外,多年來因採訪而造訪的許多地方,由北而南,從宜蘭到台北,桃園到苗栗,嘉義到台南,高雄到屏東……,也都有竹圍區、竹圍里、竹圍巷,甚至是竹圍路等,後來,隨著對編者的話移民史的日漸熟悉,才知道,原來台灣本就多竹,以致於先民渡海來台後,為了保障身家性命,一等找到落腳處,頭一件事,就是就地取材,砍竹子、造圍籬,以作為居住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物換星移,如今每走幾步路便可見修竹亭亭的景象,早已成追憶。特別在進入五○年代後,經濟的急速發展,讓大片、大片的竹林迅速消失;七○年代後,竹子產業更一如其他產業一般,在大舉西進中國後,資金與技術也跟著外流,在自身競爭條件比不過別人下,反而不得不對外進口竹材。

只是細心讀者不難發現,從十多年前起,這種現象,悄悄有了改變。最早在傳統的建材之外,把竹子當材料製成的產品,是某企業所推出的竹炭襪,價格雖然比一般襪子來得高,但除臭、排汗的功能,卻大受市場歡迎。接下來,除了襪子之外,牙刷、口罩、花生、肥皂、燈罩、家具、面膜與貓砂等,過去想都想不到的產品,竟紛紛都搭上這股竹風、竹潮……。

本期《經典》的【人樹之間】,文稿召集人潘美玲所撰寫的〈台灣竹木誌——從柔韌耿直到千面多變〉,光看標題,就知道她對各種竹子的特性有深入的介紹,並將竹製品復興的歷程,細細詳述,對於竹製品的愛好者來說,相信能提供更富趣味與深度的了解。

【人樹之間】外,撰述鄭接黃執筆的【出神入話】系列〈因為愛情——月下老人信仰〉一文,談的不是別的,正是與愛情相關的月老文化。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面對人類愛的執迷,眾神在傾力撮合的同時,不免也搖頭興嘆。幸好,神明終究不是凡夫,祂們也不斷精進,貼近時代動脈,以求與時俱進。

最後,撰述吳佳珍幾番頂著烈日,往來於海邊與九孔池寫下的【大海‧島‧人】系列〈種珊瑚的人——復育與療癒之路〉,對於何以有人要特別「種」珊瑚一事,有著生動詳實的報導。從珊瑚到珊瑚礁,牽繫的不只是生態,更是我們的救贖。

從天上的神仙、地上的竹木,到海裡的珊瑚,本期《經典》上天下海,精采豐富的程度一如過往,值得捧讀。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2008年以《台灣脈動》、2009年以《川流台灣》(合得)連獲兩屆金鼎獎之最佳專題報導獎。2010《台灣山國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3《文明密碼》獲台達能源氣候特別獎。2014年《咱ㄟ社區》獲金輪獎。2017年以《住的適當科技》入圍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
本文出自

索馬利蘭

【本期封面】攝影/Adrienne Surprenant
位在非洲之角東北部的索馬利蘭共和國,面積十三.七萬平方公里,約台灣的三.八倍,是世界領土面積最大的非聯合國成員國。一九九一年宣布脫離索馬利亞聯邦共和國獨立後,未受國際普遍承認。二○二○年七月,索馬利蘭與台灣宣布互設代表處,在漁業、農業、能源、礦業、衛生、教育及資通訊等領域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