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海洋對台灣而言,何嘗不是陸地的延伸,是一條條湧動的道路。台灣以海洋國家自居,不該自絕於海,而需開放水域,喚醒國人沉睡的海洋DNA。

過紐西蘭的讀者,心底很難不留下幾道風景,除了電影《魔戒》裡哈比人佛羅多(Bilbo Baggins)的家鄉,那山脈起伏,宛如童話場景般的夏爾(Shire)(實地名稱是Matamata)外,從北島到南島,從奧克蘭、威靈頓、基督城到皇后鎮,所到之處,只要有海灣,就有大大小小的遊艇停泊,對於有近兩成家庭至少擁有一艘以上自用遊艇的紐西蘭人來說,船隻就猶如機汽車,而海洋,則是陸地的延伸,是一條條湧動的道路。

這才是島國的日常、島國的生活,只是紐西蘭是島國,台灣又何嘗不是?但兩者間的差距,卻有如雲泥之別。個中的原因,不管是海禁或迷信,都是老掉牙的說法了,明明解嚴已久,但我們的思維卻還沒跟上,一千五百多公里(含澎湖)的海岸處處可見「危險海域」標誌,只能說是政府的失職。

此次〈馳騁藍色國土——海域開放正是時候〉一文的完成,最要感謝的是開放水域聯盟的夥伴們。他們長時期地為開放水域而努力,即使當中受到百般阻撓,但堅定的信念,並不因此而動搖。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七月十一日航海節那天,有幸與他們一起划獨木舟(水性不佳的我是坐唯二的帆船)出海,沿途,眾人除了暢談氣候和水文對這趟行程的影響外,教練李元治也一再提醒眾人要小心避開漁夫們所設的定置漁網,避免影響他人生計,「海是大家的,應該共享,而不是獨攬。」他說。

除了談海域開放外,本期的〈攀樹採種人——膽識兼具的森林接生婆〉對於得爬到高處採種的採種人,有著深入生動的描繪,同樣也是文稿召集人潘美玲所寫的〈攀樹——人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則是由採種此一特殊行業所衍生的自然書寫。撰述陳芛薇的〈宅經濟——減碳不節能?〉,探討宅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過度包裝的結果,是造成垃圾量的大幅增加。因為拍照困難,同仁都動用了個人的關係,是另外一種辛苦。備受讀者喜愛的【出神入話】系列,撰述鄭接黃這次所寫的〈求籽種生——代代相傳的生育信仰〉,讓我們看到了過去生養孩子的困難。生命的誕生已屬奇蹟,能健健康康地存活下來並且長大,更是不容易。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憑藉著深厚實力,資深攝影劉子正以【人樹之間】專題拿下今年度金鼎獎最佳攝影,在此恭賀他,也和大家分享這分喜悅。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2008年以《台灣脈動》、2009年以《川流台灣》(合得)連獲兩屆金鼎獎之最佳專題報導獎。2010《台灣山國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3《文明密碼》獲台達能源氣候特別獎。2014年《咱ㄟ社區》獲金輪獎。2017年以《住的適當科技》入圍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
本文出自

藍色國土

【本期封面】攝影/王文彥
一艘美麗的尼普頓(Neptune)五十呎單體帆船,載著十多名潛水客,正駛向龜山島著名的潛水祕境「牛奶海」。海洋作為國土的延伸,本該暢行無阻,但受限於歷史因素與行政官僚的保守心態,綠燈變紅燈,台灣人竟因被放大了的恐懼,退縮困守於小島。拋開狹隘的島國心態,開放水域讓國人馳騁其上,才是海洋國家該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