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玲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潘美玲 相關的文章

台鐵,下一站 企業文化的醬缸vs.民營化的曙光

鐵路是交通工具,也是一道迷人的風景。一百多年來,台鐵從現代化的火車頭,到今日面臨嚴峻的挑戰,重新找到台鐵定位、落實班表、調整票價,或許可以贏得新的契機。

編者的話

今年適逢台南建城四百年,本期【特別報導】的書寫重點是,大航海時代「七鯤鯓」上的熱蘭遮城(紅毛城)以及本島上的普羅民遮堡(紅毛樓),也從荷蘭、西葡等國找到各種珍貴的古地圖,從中見識十六、十七世紀歐陸國家眼中的福爾摩沙島。

塵囂綠帶 生態跳島 在城市裡開自然的眼

都會綠帶形成的生態跳島,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與遷徙的廊道,以草葉密密縫起的生態綠網,慢慢融化了人類與自然曾經劃出的楚河漢界。

編者的話

本期的封面是三隻可愛的草鴞幼雛(七週齡),草鴞是台灣特有亞種,屬於夜行性、隱居白茅草原,二○○八年被列為瀕臨絕種的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台灣鐵道上的俄羅斯輪盤 太魯閣號的椎心泣血之痛

太魯閣號意外敲響警鐘,台鐵一年兩億人次的載客量,若未能正視鐵道安全管理,坐上火車,你、我將被迫玩上「俄羅輪盤遊戲」,難逃無常?

編者的話

作為一個人文雜誌的報導者,長期追蹤採訪是很過癮的一件事,因為眾人皆快我獨慢,而慢慢地往深處探索,點線面的擴散之後,往往能看到不同於表面的事實。

時代綠金 古往今來見真「樟」

伐木取材、砍樟煉腦,樟樹曾經是台灣最受重視的森林寶藏。今日或為水土保持,或為高科技利用,樟樹已具不同的時代綠金意義。

編者的話

面對無盡藏的大自然生態,人類的知識仍十分有限,治水工程實不應成為生態的傷疤,然而,面對事後的檢討,公部門願意傾聽民意,也積極修正,這樣的勇氣則值得嘉許肯定。

無用大用 農林剩廢的翻轉經濟

農林剩廢隨時都可能在我們身邊,但一般人多選擇視而不見、敬而遠之。看似棘手的農林剩廢,其實卻是有機農業、再生能源的一帖解方,善用農林植物生質能源,「以竹代煤」可解今日缺電的燃眉之急。

無竹令人俗 竹子與現代的我們

雲林石壁山上的五百甲竹林與柳杉林形成一片森林綠海,以孟宗竹為主要建材的穹頂竹棚與小柴軒,畫龍點睛地成為竹林療育的小亮點。現代人的身心很脆弱,竹子卻以韌性與柔情穩穩地接住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