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九皇爺慶典 大馬吹起的集體茹素風

「請香火」儀式在檳城唯一面海的斗母宮熱鬧展開。每年農曆九月的九皇爺慶誕,也是馬來西亞最重要的素食節,九皇爺的信仰起源雖然眾說紛紜,甚至充滿神祕色彩,這段期間信眾延續了文化傳承,也將守齋茹素合為一體。

「請香火」儀式在檳城唯一面海的斗母宮熱鬧展開。(攝影/林漢豪)
「請香火」儀式在檳城唯一面海的斗母宮熱鬧展開。(攝影/林漢豪)

曆九月初一前夕,檳城街道上已插滿醒目的黃色旗幟,尤其愈靠近廟宇,飄揚的黃旗愈是多得顯眼。乩童隨身子擺動來到廟口前,隨著一聲喝令,帶領信徒將約三十公尺高的竹篙立起。篙燈上的九盞燈會接連燃燒九天九夜,祈求一年下來風調雨順。當九盞燈升起,也意味接連九天的九皇爺慶典正式拉開序幕。

信徒們將大約三十公尺長的竹篙立起來後會把九燈掛上,篙燈上的九盞燈會接連燃燒九天九夜,期間由工作人員輪流看管。

在大馬十三州屬中,檳城的華裔人口密度最高,因此九皇爺慶典在檳城更是備受重視,成為當地極具特色的本地華人宗教活動。

九皇爺的起源眾說紛紜,因為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起源故事,九皇爺信仰仿彿被注入一股神祕色彩。有人說,九皇爺來自星星,是北斗七星與左輔、右弼這兩名星君;也有人相信九皇爺是祀奉九位兵敗被斬首於海畔的海寇頭領;甚至也曾有九皇爺是指祀奉王爺鄭成功、魯王或反清復明烈士的版本。研究九皇爺信仰的歷史社會學者王琛發教授表示,歷史事跡一體多面,其實每個版本都沒有錯誤,只是在經歷白色恐怖、冷戰時期、以及種種歷史事故後,人們的記憶會以碎片化且人為加工的方式傳承不同部分,所以最後保留下來的版本各有不一。

王琛發認為,不管是零碎的記憶、或是充滿神話色彩的傳說,每種版本都十分重要。後人把剪碎的記憶拼湊在一起後,會漸漸探索出更為完整的歷史。儘管各個地區偏重與保留下來的形式略有差異,但永遠不變的是九皇爺信仰讓大家延續了文化傳承,並將守齋茹素合為一體。

在傳統的立竹篙儀式中,竹子上需要貼滿符籙,最後乩童用筆刷在柱子留下深淺不一的紅色墨跡作為加持。

為什麼九皇爺誕要吃素

每年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是九皇爺誕辰日,這期間絕對是最多大馬人集體茹素的時候。佛教思想倡導慈悲不殺生、古人流傳每逢初一、十五吃素,而九皇爺信徒則會茹素九天以表誠心。因此,也有人把九皇爺誕稱作九皇齋節或是素食節。

九皇齋是去五辛的純素飲食,所使用的餐具、鍋具等都不能沾過葷食。至於茹素的天數可自行決定,有人會連吃九天、最後三天、或一天,也有些人為迎接九王爺到來而選擇再提前一天,總共吃十天,一直到初九的送神儀式,把王船載送至海上,卸下九燈後才算真正落入尾聲。

農曆九月初一前夕的「請香火」儀式,信眾們浩浩蕩蕩來到海邊,把九皇爺的香火從海邊接回宮殿。海邊會放置臨時香台,乩童在香台前把九皇爺的香火安放到神橋,迎接回宮。(攝影/林漢豪)

關於九皇爺誕為什麼會吃素的緣由,也存在不同版本。常聽到的說法是,九皇爺信仰所保留下來的齋戒源自於道教禮斗集會的習俗。但一般來說,許多當地人並不太確定真正的緣由,有些人會以茹素作為許願或還願的奉獻,不過普遍認為吃素有淨化身心的作用,可以得到神明更大的庇佑。

王琛發表示,在傳統禮俗「做對年」中,家屬為紀念亡者,必須身穿素服,茹素不殺生。而九皇爺信徒在九皇爺誕期間換上白衣白褲,並祭祀「亡兄故弟」或眾齋友這點,能看到歷朝九皇禮斗、超生度死的概念。他說,這時期各家長輩不會忌憚子孫身穿孝(素)服,也不擔心參與禮斗儀式會造成紅白事相沖。在過去信徒茹素守齋這些行為是為了超度國朝和逝去的親人,需上升至明朝國殤禮的規格才得以被接受。九皇爺信仰中的嚴格齋戒也使得紀念亡者有了維護傳承的意義,讓人們從遵守齋戒的過程學會自我克制,成為更好的自己。

中藥倒進熱騰騰的油鍋,由乩童赤手提煉風油,並往爐火噴油助長火勢,據說只有嚴格守齋才不會被燙傷(左圖)。乩童進行 「扶乩」(右圖)。

檳城頭條路斗母宮佇立於喬治街已有世紀之久,現今成為檳島規模最大的斗母宮之一。作為歷史悠久的九皇爺廟,至今保留完整的傳統祭祀與祈福活動。據斗母宮理事長黃胤榮分享,清光緒年間,先人從中國把香火傳入檳城,當時沒有固定的宮址,逢農曆九月向人租屋,臨時結壇供人膜拜,後來才逐漸建立起組織,發展出今日龐大的規模。

當被問到是否擔心現代價值觀會對傳統信仰造成挑戰,黃琛榮並不認為九皇爺信仰會因時代而沒落。三十年前,檳島僅有四、五間寺廟,隨後九皇爺信仰越發蓬勃,如今已建起二十多間斗母宮。而且不止當地華人,當中也有少數的印度同胞信奉九皇爺呢!歷經代代相傳,許多年輕人在耳濡目染之下依然對九皇爺抱持信念,不僅保持傳統習俗,還促進社會凝聚力。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攝影
本文出自

鳥瞰合歡越

【本期封面】圖片提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百年前日人開闢理蕃路合歡越(今稱合歡越嶺道),西從霧社東抵富世(太魯閣),全長一○五公里,與八通關、能高並列日治時期中部三條越嶺道。擅於繪製鳥瞰圖的吉田初三郎來台寫生,在代表作〈大太魯閣交通鳥瞰圖〉裡鉅細靡遺繪出古道上一處處景點:駐在所、部落、宿泊區及瀑布、鐵線吊橋等,與今昔照片對照,無不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