棧橋下的海底生機 澳洲南方水域探祕

澳洲葉海馬魚俗稱草海龍,在潛水員前悠遊來去,草海龍外型亮眼,屬特有物種,只出現澳洲南方海域,這隻海底明星以獨特細長鼻來吸食小型甲殼類動物。

澳洲葉海馬魚俗稱草海龍,在潛水員前悠遊來去,草海龍外型亮眼,屬特有物種,只出現澳洲南方海域。(攝影/Brandon Cole)
澳洲葉海馬魚俗稱草海龍,在潛水員前悠遊來去,草海龍外型亮眼,屬特有物種,只出現澳洲南方海域。(攝影/Brandon Cole)

半球的六月,初冬登場。距離澳大利亞(Australia)維多利亞州的墨爾本(Melbourne)大城南方一小時車程,抵達莫寧頓(Mornington)半島上的菲利普港灣;這裡的碼頭下,一支移動的大軍,不計其數的蜘蛛蟹,從深海處向淺灘挺進,牠們聚在橋墩上,正風塵僕僕趕往目的地集合。兩百八十公尺長的混凝土碼頭,人來人往,享受冬陽下的悠閒散步,或垂釣野餐,遠方的帆船點綴成眼前美景,大家看得目不轉睛,除了兩位整裝待發的潛水員以外,幾乎沒有人注意到躲在棧橋下八公尺深處的一群甲殼類動物。兩位潛水員手舞足蹈,對著這群螃蟹與膨腹海馬、大肚海馬與世上最大烏賊種類巨型烏賊等其他水中生物,熱絡地評頭論足,迫不及待要潛入水中一探究竟。

莫寧頓半島的菲利普港灣棧橋下,是潛水員觀賞稀有海底生物的絕佳地點。

巨蟹的集體變身與逃生

成千上萬隻身型直徑十五米的巨型蜘蛛蟹(Leptomithrax gaimardii),長腿多足,你推我擠,蜂擁攀爬與相互堆疊,以十隻左右而自成一座又一座的「蟹堆」,堪稱奇景。牠們每一年總會找個時間「大團聚」,集體完成蛻皮過程,這是甲殼動物必經的生存法則與奇妙之旅。只見一隻臃腫的大螃蟹,笨手笨腳地緩緩金蟬脫殼,從舊有的厚重甲殼與細腿中,向後方抽身爬出來,帶著全新的身型現身,看似不堪一擊,卻興致盎然。乾淨的軀殼非常柔軟,隨著年歲的「磨練」愈來愈剛硬,最終長成螃蟹慣有的盔甲殼。

傑克遜異齒鯊一口咬下剛蛻皮的鮮嫩巨型蜘蛛蟹。

捕食天敵已虎視眈眈,伺機而動。飢餓的傑克遜異齒鯊(Heterodontus portusjacksoni)與身寬兩米、滑溜溜的短尾魟(Bathytoshia brevicaudata)在碼頭邊的棧橋來回巡視,尋找獵物。事實上,齒鯊與魟不辭千里到海濱小鎮布萊爾高里(Blairgowrie)的時機,是經過一番算計的,正是為了這群剛蛻皮的鮮嫩螃蟹。對蜘蛛蟹來說,生存法則和數字遊戲息息相關。根據統計,團進團出的螃蟹群被攻擊掠食的風險,要比獨行俠來得低,因此,從生物演化的角度來看,在同類的陪伴下同時蛻皮、集體「變身」,原來是有跡可循的合理行為,可以保命。

罕見的白體短尾魟,尋覓剛蛻皮的蜘蛛蟹為食。

聰明的螃蟹顯然對這套生存規則一清二楚,想要好好活著,最好的方法就是群體蛻皮後,趕緊逃離戰場。只要牠們那幾隻腿可以支撐得了自己的體重,哪怕是搖搖晃晃也要拼命沿著沙底爬行,然後爬上木樁,潛入碼頭水底的陰暗角落。螃蟹在這個相對安全的地方躲藏隱身,等待外殼變硬,等到終於有能力阻擋鯊魚和魟魚的攻擊時,牠們才敢爬到沙地上,離開棧橋,返回深海。

戲劇性的巨蟹生存故事,曾被英國廣播公司拍成《藍色星球II》(Blue Planet II)紀錄片,其實,巨蟹只是南澳海域眾多生物奇觀之一。這一區的海濱小鎮如布萊爾高里、鄰近的拉伊(Rye)、波特西(Portsea)和連結鄰近南澳海岸線上的數十個碼頭與棧橋,是其中幾個讓潛水與浮潛者深深著迷的海岸線,這一沿海淺水區的海底探索不僅容易,且令人驚豔。雖然,建設碼頭原是為了支持與促進航運、加強捕魚工業與划船等娛樂事業的發展,但這些人工建築卻吸引無數海洋生物群聚,儼然成就了一塊生機勃勃的人工礁石。隨著時間推移,這片海域成為海綿、海星、海馬與牛魚的棲息地;而人造建設的建築材料如金屬、混凝土和木材,也是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的棲息地。多采多姿的海洋生物,「呷好逗相報」,各種知名、不知名的海底生物,紛紛以此棧橋建設與混合材料的水中礁石為目標,以此為家。

驚艷海底的牛魚,一身繽紛彩衣,即使喜歡與海星、海綿一起躲在棧橋下、人工礁石的海岸線與避風港灣,仍很難不被一眼認出。

有些生活在棧橋下的生物,屬於澳大利亞水域的特有物種,譬如被喻為神話等級的澳大利亞葉海馬魚(Phycodurus eques),俗稱草海龍的海洋生物,便是當地海域的獨特標誌,甚至被當成澳洲官方的海洋徽章。草海龍披著褶狀的華麗外衣,獨特的斑紋與「散開」的柔軟附肢,似魚非魚,游動起來彷若水中搖曳生姿的繁複綠葉,雖然喜歡在隱蔽性佳的礁石和海藻生長密集的淺海水域活動,但特殊的外型使牠的辨識度與回頭率一樣高。事實上,牠們是南澳阿得雷德(Adelaide)州的弗勒里厄半島上,被譽為夢幻祕境的第二谷(Second Valley)與急流灣(Rapid Bay)碼頭的明星物種,慕名而來的潛水者經常可在碼頭下發現隱身海草叢中、身長近三十五公分的草海龍。

被喻為最神奇的海底生物草海龍,獨特的斑紋與散開的柔軟附肢,似魚非魚,是當地海域的獨特標誌,甚至被澳洲官方作為海洋徽章。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本文出自

鳥瞰合歡越

【本期封面】圖片提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百年前日人開闢理蕃路合歡越(今稱合歡越嶺道),西從霧社東抵富世(太魯閣),全長一○五公里,與八通關、能高並列日治時期中部三條越嶺道。擅於繪製鳥瞰圖的吉田初三郎來台寫生,在代表作〈大太魯閣交通鳥瞰圖〉裡鉅細靡遺繪出古道上一處處景點:駐在所、部落、宿泊區及瀑布、鐵線吊橋等,與今昔照片對照,無不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