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六甲送王舡 馬來西亞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

信眾沿著九公里的遊行路線遶境,牽引王舡經過二十二個停靠點。燒王舡祭典隨著下南洋的移民潮,由閩南傳入,發展出當地獨有的文化。

信眾沿著九公里的遊行路線遶境,牽引王舡經過二十二個停靠點。(攝影/Vincent Thian/達志影像)
信眾沿著九公里的遊行路線遶境,牽引王舡經過二十二個停靠點。(攝影/Vincent Thian/達志影像)

○二四年一月十一日,馬來西亞麻六甲的勇全殿內內外外擠滿了人,這天是送王舡(Wangkang,台灣稱王船)的日子。

早上八點,長長的隊伍準備出發,隊伍中有朱、溫、池、李、白五位王爺一同出巡,隊伍的最後,也就是載著孟府王爺的王舡「合安號」,由近百位信眾一起拉著繩子往前,王舡後方跟著兩艘小舡,沿途的信眾將給王爺的紙錢供品,往小舡上放。

王舡駛進麻六甲的尋常小巷,經過知名地標,雞場街、甘榜烏魯清真寺及荷蘭紅屋等二十二個點,穿梭在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與歷史之間。沿途的民眾拿出手機拍照或者雙手合十祈禱,期待著王舡能將不好的事物與運勢都帶走。

勇全殿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王舡慶典起航當天,勇全殿出遊遶境,路經麻六甲地標紅屋。

華人王船文化在南洋

王爺與王舡信仰源自於中國福建漳州、泉州東南沿海一帶,當地常年溼熱,鼠疫與霍亂等流行病橫行,逐漸發展出送王舡的習俗。透過道士、科儀以及王爺的神力,當王舡出巡遊境時,能將四散在村莊裡的瘟神邪靈,通通送上王舡,將這些壞運連同王舡一起燃燒殆盡,能夠除疫以及去煞。

關於王爺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一九三三年扶輪社會員陳城池在《王船盛典起源、歷史和其含義》中解釋,明朝永樂帝為了考驗張天師,命他讓三百六十名在地下室奏樂的進士停止彈琴,說他們是妖怪作祟,領了聖旨的張天師寶劍一揮,進士人頭落地,後來這些冤魂找上玉皇大帝,成了玉帝在凡間的巡按,因此王爺廟中常可看到「代天巡狩」的字樣。

信眾護航下,進行送王舡儀式。信眾們相信將船隻點燃後,被收集到的靈魂可以被船隻送往另一個世界。(攝影/Vincent Thian/達志影像)

在王舡行進過程中,可以看到道士到了馬路交會處都會鎮煞,「王爺會派竹桶符,當路口有不好或是不乾淨的東西,就能起到收煞的作用,之後再連同紅布一起上王船。」道士侯印展解釋。

始於十五到十七世紀的王船儀式,隨著華人移民與商貿「下南洋」,來到了麻六甲,南洋其他地方像是砂勞越的古晉、柔佛的峇株巴轄,以及印尼的峇眼亞庇(Bangan Si Api-Api)也因祖先來自福建同樣有燒王舡的習俗。

麻六甲送王舡的日子是由王爺諭示,採不定期舉辦,近代由勇全殿、清華宮、華德宮、清侯宮及玉華宮等聯合舉行百年來不超過十次。二戰後曾停了許久,讓勇全殿廟方傷透腦筋,秘書蘇汶財回憶,由於王舡習俗多年無人傳承,只好事事請示王爺該怎麼做。清華宮也如此,主席侯罕利只能在做中學,「就是問王爺做船要找誰,儀式要找誰,他會給我感應,做到停頓,做不下去了,王爺就會派人來。」

不僅日期,連製造王舡的師傅也是由王爺諭示,此次的造船師傅吳國興,職業是土水師,卻扛下了這個重責大任,「二○一二年時是第一次,那時候王爺就叫我做,又限定我三個月要好,我跟王爺講,我是不會造船的喔。」

由於送王舡是為了送走不好的瘟神邪靈,因此民間也有一說,王爺諭示送王舡的年份常有瘟疫、疾病發生。

一九一九王舡盛事

據《憶1919年之王船盛事》記載,舉辦送王舡的前一年,一九一八年西班牙流感肆虐,信眾先辦了一場王爺遊行,並且決定於一九一九年復辦送王舡,「在那之後,瘟疫逐漸消退,停戰協議也簽訂了,不少居民認為,這是王舡帶走了厄運。」

二○二○年麻六甲送王舡也剛好遇到Covid-19疫情,蘇汶財回憶:「我們的王舡在前一年就造好,但二○二○年三月全世界都『關』了,我們對內說送,對外說沒有送王舡,避免太多人來看,可是送王舡的那晚,還是有很多人都站在橋上看。 」

不同宮廟主辦的送王舡有不同的特色,像是清華宮在郊區,王爺的管轄範圍廣,因此他們二○一七年送王舡,光是走完王爺的轄區就花了一整天,「總共七十八公里,就從早上六點一路走到晚上十點,到隔天才燒王舡。」侯罕利說,王舡途經轄區內的宮廟,隊伍都會停下來,拜訪轄區內的其他眾神。為了讓大眾了解麻六甲王舡歷史,侯罕利邀請麻六甲文史工作者賴碧清找舊報紙、蒐集資料文物並大量訪談,出版專書。

一九一九年王舡經過陳金聲橋及麻六甲基督教堂,引來民眾圍觀。(圖片/洪炎城)

在勇全殿王舡文物館中,收藏有一九一九及一九三三年兩場送王舡的活動影像,《憶1919年之王船盛事》記錄當下盛況:「遊行由騎手和他那穿著僧袍的助理領頭,帶著各種華麗器具從廟裡緩緩地向麻六甲的街道走去。他們後面跟著採蓮隊,再後面的是所費不貲的王船……最後面跟著的則是王爺和乩童,神情恍惚的乩童臉頰上插著長長的銀針。」《華商報》及《麻六甲衛報》也大幅報導:「不同族裔的人像潮水一樣湧進麻六甲,數千人從新加坡遠道而來,導致旅館價格飆漲,當地火車票以及戲院都以王舡活動作為宣傳,甚至推出優惠,學校還自行停課兩天,可見送王舡對麻六甲的重要性。」

一九三三年採蓮腳合照,左為洪炎城外祖父。(圖片/洪炎城)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台灣信史之發軔

【本期封面】圖片/Diego Ruschel/Fort Zeelandia Museum
這幅畫是眾多傳世的十六、七世紀史畫之一,台灣沒有文字的年代都靠西荷等船艦上的水手和畫師,將看到的福爾摩沙從不同角度繪出,在陳舊色調中見到大船小艇圍繞當時的大員海面,自此台灣不同於過去的漁獵與部落農業,被碰撞出現代文明火苗。台南建城四百年,借用荷蘭奧地利等珍貴的國家檔案與圖資,是解讀台灣身世不可少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