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米為宅 義大利永續建築新篇章

永續建築是環保老議題,但執行起來困難重重。義大利生物建築師蒙特莉絲,以大米秸稈等稻穀蓋起了獨樹一幟的實驗性住宅當自己的家,夫妻倆以米建材在當地翻修整治了逾百間房子。

義大利生物建築師蒙特莉絲,以大米秸稈等稻穀蓋起了獨樹一幟的實驗性住宅當自己的家,夫妻倆以米建材在當地翻修整治了逾百間房子。(攝影/Agostino Petroni/Parallelozero)
義大利生物建築師蒙特莉絲,以大米秸稈等稻穀蓋起了獨樹一幟的實驗性住宅當自己的家,夫妻倆以米建材在當地翻修整治了逾百間房子。(攝影/Agostino Petroni/Parallelozero)

大利境內的阿爾卑斯山下,安多爾諾米卡(Adorno Micca)村內有棟三層樓建築,外牆上長滿綠油油的常春藤,格外吸睛。綠色外衣下深藏獨樹一幟的罕見建材——大米秸稈等副產品製成的建築原料,備受各界關注。

生物建築師蒙特莉絲(Tiziana Monterisi),同時也是建築主人,她對房子的詮釋很有意思:「我們住的家,其實是我們的第三層肌膚。」四十八歲的蒙特莉絲繼續說道,正因如此,大家都應該了解住宅的建造方式,以及這些建築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金融倡議」(UNEP Finance Initiatives)所提供的資料顯示,造成全球暖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其中40%的「元兇」來自我們建造或營建房屋的方式。過去幾年,歐盟不斷敦促成員國要努力減少汙染、降低碳排,其中一個目標,便是推動歐洲的住宅更具環保與永續特質。

蓋一間會呼吸的稻米屋

無論是萬丈高樓平地起,或舊房翻身大改造,永續建築的轉型與執行的挑戰,從來都不容易,但相比之下,也許找不到一個比義大利更困難重重的國家了——全國七千九百零一個大小城鎮中的一千兩百萬戶住宅,要嘛很老舊,要嘛很廉價。有些是在六○年代倉促蓋起來的房子,建材不佳又不堪一擊,早已需要徹底翻修改建。但要把房屋改造得符合節能與永續發展的環保指標,要面對的是環環相扣的結構性問題,包括高昂得讓屋主難以負荷的建築成本。

譬如,「義大利藝術監督局」原則上不允許住宅業主對房屋進行太多改動工程,因為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房子,動輒都是古蹟等級的遺跡寶物,好多房屋牆壁甚至可追溯到十二世紀或更早,地板是文藝復興的馬賽克,天花板上有世界級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的壁畫,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二○二○年,歐盟各國政府紛紛端出獎勵措施,鼓勵國民響應這段住宅建築的改造過渡期,義大利也不落人後,推出「超級獎金」活動,任何對氣候變遷有利的裝修整建,政府減免110%的稅務,還加碼讓屋主享有各種免費安裝的福利——包括太陽能電板、熱泵與全新的外牆隔熱系統。義大利人對政府的利多釋放躍躍欲試,遺憾的是,這項龐大預算與政策,實施起來漏洞百出,官僚作風令人裹足不前,成效不彰。

不過,政府挹注的資金與優惠條款,卻讓有遠見的企業家摩拳擦掌,準備投入這些充滿未來性的新計畫。全國各地許多公司,無論大財團或小企業,紛紛展開新建案,並且善用古羅馬人的天賦異稟與智慧,把義大利帶入永續發展的新領域。

不遠處的倉庫,裡外都是大米秸稈,方便人員進行測試與驗證。

在建築師蒙特莉絲的帶領下,我們抵達距離安多爾諾米卡村的總部辦公室不遠的一間大倉庫。那是六○年代的舊倉房,裡頭堆滿了大米秸稈,這些都是環保新建材,倉房內還設了實驗室,讓參與人員進行各種測試與驗證。身為生物建築師,蒙特莉絲花了二十年時間研究大米秸稈的各種特性,希望找到一種可以取代「對人與環境都有害」的傳統建材。多年驗證與努力,最終選定稻草與稻殼當首選建材,以此來打造善待地球的美好家園。蒙特莉絲的顧慮是對的,事實上,傳統建材的取得與目前市面上的建築法,都得消耗大量能源,而大部分的建材成分都可能導致各種過敏、疾病與癌症的劇毒化合物,譬如石綿、甲醛、鄰苯二甲酸酯等。

原來,埋頭苦思的解決之道,近在眼前,只是蒙特莉絲渾然未覺。其實,幾個世紀以來,當地人一直都善用該省二.二萬公頃的稻田,他們把稻米收割後的糠秕秸稈等剩餘物,當成建造房舍的材料。蒙特莉絲當然知道,大米是全球一半人口的主要糧食,所以,稻米收割後必然也有足夠的稻桿等剩餘資源,可以循環再利用;在義大利和任何稻米產地,想要獲取這些農作物副產品,不但不難,而且還可以充分發揮稻米的剩餘價值。

二○○九年,蒙特莉絲和丈夫柯倫柏(Alessio Colombo)一起買下這棟位於安多爾諾米卡村的房子,用稻草包來隔絕老舊的石頭結構,再以稻草混泥覆蓋於牆上,以行動來實踐他們的理想。整修工程結束後,改造後的房子終於恢復「呼吸」,無論春夏秋冬,溫度都能保持穩定。蒙特莉絲的實驗成效出乎預期的理想,夫妻倆備受鼓舞,決定創辦「稻米之家」,繼續複製這項建築創舉;柯倫柏甚至以最近發現的一份報告佐證稻米副產品的耐久特質:「原來中國萬里長城的其中一種建材,是用稻米製成的黏著劑啊!」

米宅男主人柯倫柏設立以稻穀剩餘物為建材的建設公司,他與同事在閣樓上測試如何以稻草混泥覆蓋於牆上。

這幾年,他們已累積研發超過三十種不同的組合建材,並在義大利各地翻修整治了一百多間房子。蒙特莉絲指出,雖然他們研發的產品在成本上比傳統建材高出大約10%,但這筆差額若攤在其他建築費用上,其實微不足道。 現在,「稻米之家」正朝向名副其實、百分之百使用稻米副產品來打造房屋的目標上前進——從磚塊到地板,從塗料到隔熱材料等,都由稻草秸稈製造。那麼,從無到有開始打造一間「完全稻米房」,需要付出多少建築成本?蒙特莉絲回應,每平方米大約兩千歐元,和傳統建材的成本,其實相去不遠。

「大家並非沒有選項,你可以向建築師或承包商要求使用這些建材,先建立這樣的思維,無比重要。」蒙特莉絲補充說明,稻米副產品建材可以將二氧化碳封存好幾十年,她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需要做一些改變,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為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台灣信史之發軔

【本期封面】圖片/Diego Ruschel/Fort Zeelandia Museum
這幅畫是眾多傳世的十六、七世紀史畫之一,台灣沒有文字的年代都靠西荷等船艦上的水手和畫師,將看到的福爾摩沙從不同角度繪出,在陳舊色調中見到大船小艇圍繞當時的大員海面,自此台灣不同於過去的漁獵與部落農業,被碰撞出現代文明火苗。台南建城四百年,借用荷蘭奧地利等珍貴的國家檔案與圖資,是解讀台灣身世不可少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