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極微光,尋回美善史

儘管現今運用科技,歷史的留存和搜尋更容易,但是源頭的原始資料若沒有留下,要找到歷史也很困難。期待人文工作者能關注每個小小的源頭,將這些美善的歷史找回來。

濟將近六十年,從起步一路走來,有許多感人的故事。過去大家一心向前,為了救貧救苦蓋醫院,為了救災救難跨國馳援,社會上還有好幾位企業家真心投入,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如今回顧這些過程,豐富的史料彌足珍貴,若是整理好編輯成冊,相信能感動許多人。

最近常說起「極微光」。以前夜裡總是期待看見螢火蟲,現在因為氣候變遷、汙染偏多,已漸漸消失,很少人注意到。許多人也許不曾看過螢火蟲的閃爍微光,但曾看過的人能作見證。這些光亮在老一輩人的回憶中,仍可以追溯。人文也是如此,「那時候,我們怎麼做……」,這一代人回憶過去,說出感受,下一代聽聞,就能記錄所見所聞。

三年多前,我說了想要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星馬慈濟人為圓師父的願,暫時放下自己的事業,專心到印度、尼泊爾付出。不久前,這群慈濟人回到台灣,我鼓勵承擔文史的年輕同仁把握因緣,多與他們互動,聽他們分享佛陀的故鄉現在生態如何,為何走入當地,用什麼方法走入當地;走入佛陀的故鄉,他們又有什麼感動,做了哪些行動……等等,有許多故事值得記錄。

為了翻轉佛陀故鄉的貧窮困苦,星馬慈濟人一梯接著一梯,深入村落提供幫助。慈濟在當地有義診所,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可以應急;他們還成立了聯絡處,當有人提報貧困個案,志工就會前往勘查,這些方式都與台灣相同,只是很克難。我曾以其他國家的職訓班為例,鼓勵星馬慈濟人推動婦女學做手工藝,於是他們買了二、三十台裁縫車,開設縫紉班,請老師授課,讓當地婦女的手藝更上一層,增加謀生機會。

剛開始上課時,有幾位婦女比較粗魯,甚至一邊說話,一邊揮舞剪刀,志工嚇得掉眼淚,告訴她們:「你們這樣,我們會怕!」經過長時間真誠以待,發揮愛心、耐心與智慧陪伴,她們的行為漸漸有了改變,現在使用裁縫車已經很有架勢,相信將來不只裁縫,士、農、工、商,其他功夫都可以慢慢教。千里之路,始於初步;既然踏出了第一步,未來千萬里路都走得到。

無論現在或是過去的慈濟人、慈濟事,都是深具啟發性的歷史,我們把握現在,也有責任追溯過去,並為未來保持美善的人文。儘管現今運用科技,歷史的留存和搜尋更容易,但是源頭的原始資料若沒有留下,要找到歷史也很困難。期待人文工作者能跨越時光隧道,關注每一個小小的源頭,如同尋找極微光,將這些美善的歷史找回來。

作者
本文出自

台灣信史之發軔

【本期封面】圖片/Diego Ruschel/Fort Zeelandia Museum
這幅畫是眾多傳世的十六、七世紀史畫之一,台灣沒有文字的年代都靠西荷等船艦上的水手和畫師,將看到的福爾摩沙從不同角度繪出,在陳舊色調中見到大船小艇圍繞當時的大員海面,自此台灣不同於過去的漁獵與部落農業,被碰撞出現代文明火苗。台南建城四百年,借用荷蘭奧地利等珍貴的國家檔案與圖資,是解讀台灣身世不可少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