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蓮 野菜變佳餚

保有好山好水,自然與人文底蘊豐厚的高雄美濃,除了迷人的稻田綠浪,近年來農業地景也產生新變化,農地裡出現白玉蘿蔔、玉女番茄等作物,池塘裡的野蓮,更成為美濃另一個地方特色。

採收水蓮得整天泡在水裡,在池中清洗與整理水蓮的細莖。(攝影/陳應欽)
採收水蓮得整天泡在水裡,在池中清洗與整理水蓮的細莖。(攝影/陳應欽)

晨、天光未亮,天際線流動著薄薄的霧氣,不一會兒,朝陽從中央山脈層層山巒的那一側緩緩升起,客家聚落美濃在瀰濃山的懷抱下,開啟美好的一天。

清晨、天光未亮,天際線流動著薄薄的霧氣,不一會兒,朝陽從中央山脈層層山巒的那一側緩緩升起,客家聚落美濃在瀰濃山的懷抱下,開啟美好的一天。

曾經,美濃是台灣第一大菸葉重鎮,漫步美濃鄉間,隨處可見的菸葉田是美濃重要的文化地景,許多農民更是依賴菸葉維生,不過在二○一七年菸葉退場,走進歷史。菸田消失後,美濃地區的農業地景,也產生新的變化,除了稻田景觀,農地裡開始出現白玉蘿蔔、橙蜜番茄、玉女番茄,以及池塘裡的野蓮,近年來這些農作開始打出名號,成為美濃的另一個主力產業。

種植野蓮已經二十多年的李煥生,為了顧好品質,多年來維持一公頃的規模,不論晴雨,春夏秋冬四季,都得下水採收野蓮。

台灣特殊水生植物

又名水蓮的野蓮,植物學的名字是「龍骨瓣莕菜」,隸屬於睡菜科莕菜屬的植物,這一屬的植物全世界約有五十種左右,生長在熱帶與溫帶的池塘,或流動緩慢的淡水環境中,它是一種浮葉性的水生植物,葉片像是縮小版的睡蓮,因而得名。

雖然大家對莕菜比較陌生,不過,早在二、三千年前,莕菜就是可以採集食用的野菜,因此《詩經》就有一首大家熟悉的詩歌,來描繪當時採集莕菜(荇菜)的情景,「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這段歌詠的文字描寫著女子在水邊採莕菜時的優美動作,而引發男子的思慕之情。大家都熟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卻沒見過真正莕菜到底是長什麼樣的植物。

近代,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作品中,也有這樣的描述:「……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文中描述的植物荇菜,即是莕菜屬的植物,於是徐志摩以康河的青荇、水草,抒發對康橋的眷戀之情。

我們吃的野蓮即是水面下的細莖部位,長度可達一百三十公分以上(繪圖/邱宇陞)。野蓮的植物學名字是「龍骨瓣莕菜」,屬於睡菜科莕菜屬。

散步美濃中正湖的湖濱步道,波光粼粼,泛著金光,幾隻水鴨優游湖面。舊稱中圳埤的中正湖,曾經是龍骨瓣莕菜的原始棲地,不過湖裡現在幾乎看不到野生族群了。跑遍全台尋找水生植物蹤跡的林春吉,在《台灣水生與溼地植物生態大圖鑑》書中寫道:「民國七十年以前,龍骨瓣莕菜自生於高雄美濃的中正湖,是當地民眾食用的野菜之一,並與異葉石龍尾伴生在一起,爾後湖區的環境改變,在絕跡之前,由當地居民鍾先生將種源移至附近的水塘種植,並充當蔬菜販賣。」

近幾十年來,除了龍骨瓣莕菜野生族群的消失外,其實也有許多水生植物因為環境破壞與開發的壓力,族群消失或式微,龍骨瓣莕菜或許是台灣稀有水生植物當中,因為有食用價值的關係,而得以保存下來的例子。

幸好,當時有鍾華振將種源移至中正湖附近的自家水塘種植,避免了野蓮消失在美濃餐桌上的窘境。如今野蓮,不僅成為美濃客家名菜的代表,更是主要的農產品。據美濃區農會統計,美濃地區野蓮的栽植面積大約一百公頃,全台各傳統市場、超市販賣的野蓮,有多達九成以上,大多是來自美濃產地,每年創造的經濟價值達三億元。

的確,只要騎著單車,在中正湖附近的鄉間小路閒晃,每隔幾百公尺,就可以看到人工挖掘的魚塭或池塘中,種上滿滿的野蓮。

野蓮是浮葉性的水生植物,根莖固著在池塘底的泥土中,葉片由細長的葉柄支撐著,我們吃到的野蓮嫩莖,就是它的葉柄部位。因此照顧野蓮,從開始栽種時就不輕鬆,除了需要掌控土壤與沙的比例,再者需要配合野蓮的成長速度,加以適度的升水灌溉,水有多深,葉柄就能長多長,以及不同時期的酌量施肥,如此才有平均一百三十公分長度的野蓮收成。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本文出自

水蓮

【本期封面】攝影/陳應欽
曾吃過清炒水蓮等料理的民眾,想必好奇那細長的水蓮菜,到底是蔬菜的哪個部位?又或者好奇水蓮在自然環境中的原來樣貌。市場裡的水蓮,有多達九成來自高雄美濃。採收水蓮得整天泡在水裡,一點都不輕鬆。近年來鄉村農業缺工嚴重,種植水蓮的農家,也面臨缺工的困境。圖為來自越南的新住民正在池中清洗與整理水蓮的細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