鱟 珍惜上天給的「鱟」禮

鱟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久遠,加上保存著原始古老的樣貌,是著名的活化石生物。

鱟保存著原始古老的樣貌,是著名的活化石生物。圖為金門海岸發現的死亡個體。 (攝影/陳應欽)
鱟保存著原始古老的樣貌,是著名的活化石生物。圖為金門海岸發現的死亡個體。 (攝影/陳應欽)

月的早晨,跟著洪清漳的腳步,沿著小金門的海岸尋找鱟的蹤跡,「這個海灘,幾年前還看得到鱟的族群,現在這個地點都已經看不到鱟了。」他焦慮地說。現在找鱟,得比以前多花點功夫了。

曾經,鱟是台灣海岸的常見生物,其主要分布區域包括離島金門、澎湖沿岸及台灣本島西南部等海岸,都有機會發現牠們。目前僅離島金門有較穩定的鱟族群,而在台灣本島的三棘鱟幾乎絕跡,僅僅在新竹香山、嘉義布袋,或台南極少有機會發現鱟的身影。

雖然金門地區是鱟族群較穩定的區域,根據民國一百年金門縣水試所委託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所做的「金門周邊海域鱟資源調查與花蛤生態研習」研究報告顯示,推估金門古寧頭北山保護區,以及浯江溪口溼地的稚鱟族群量大約還有數萬隻。但近年來卻因為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使得鱟的數量急遽下滑,已經到了瀕臨絕種的地步,古寧頭北山保護區、浯江溪口溼地的鱟族群岌岌可危。

小金門的海岸環境,因為過往戰地管制的緣故,海岸環境原始自然,加上廣闊的潮間帶,成為鱟的最佳棲息環境。

戰地與鱟

小金門的海邊,高大的木麻黃防風林,隨風搖曳,往中國大陸廈門的方向望去,退潮時刻,慢慢露出一根根壯觀的戰地地景——軌條砦(與寨同音)。整個大金門、小金門加起來的軌條砦反登陸裝置應該有數萬支之多。

這些從台灣本島運送至前線的廢棄鐵軌,將其切割後,再以水泥當作基座,放置滿潮線下,沿著海岸設置三層的軌條砦,斜插45°角,每根鐵柱一致朝向廈門沿海,用來抵禦共軍的船隻登陸,是戰地金門特殊的人文地景,更是全球罕見的戰地風景。

也或許數十年來的軍事管制,小金門烈嶼的海岸沙灘,依舊還保持著天然的風貌。

當潮水退去,潮間帶的螺類、貝類,乃至於罕見的鱟也出現在潮間帶的泥灘上。穿上雨鞋,小心翼翼地跟著洪清漳老師的腳步,在烈嶼鄉的潮間帶上,尋找鱟的身影。「這裡應該要劃為保護區的,鱟的活動力不快,若沒有把這片潮間帶保護起來,許多的稚鱟會被不知情的遊客給踩死。」洪清漳說。

鱟的結構包括頭胸部,接著是分節的腹部,以及細長如天線的劍尾。

家鄉的活化石

今年六十四歲的洪清漳,除了求學時到台灣本島念書外,其餘時間都在家鄉小金門服務,在烈嶼鄉的卓環國小任教時,就帶著學生進行著小島上的生態觀察,只是在海禁解除前的軍管年代,洪清漳只能調查陸地上的動植物。海邊的潮間帶、沙灘環境則是軍事管制地帶,居民無法任意親近潮水,當時,洪清漳總好奇著,潮間帶上生活了那些物種?海禁解除後,洪清漳迫不及待踏上小金門的潮間帶,開始進行潮間帶的生態研究,其中,鱟是最吸引他的物種。

英語中,以horseshoe crab稱呼這群古老的生物,也就是馬蹄蟹的意思,目前世界上僅存有四種鱟,包括美洲鱟、中國鱟、南方鱟、圓尾鱟。其中,中國鱟又稱為三棘鱟,也就是金門地區出現的種類。根據化石的紀錄,鱟的祖先,在四億五千萬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年代比恐龍還要久遠,由於外形從二億年前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太多的變化與明顯的改變,與牠同一時期出現的生物大多已經滅絕,或者進化成其他形態,鱟卻保存著原始古老的樣貌,因此被稱為「活化石」。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本文出自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本期封面】攝影/林韋言
漫遊.安平港外放水燈。每一次空拍機的升空,都是一場無可預期的冒險,有時在上空盤旋半天,景色卻在眼下不著半點痕跡;然而有時,在遠方的溪州上遇見採收農作的農人們,他們便成為一幅幅的風景寫作盡收眼底。藉由空中視角看見曾文溪流域人們生活的軌跡,我不停地在空中飛行,等速遇見想像中的他們,漫遊曾文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