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間的國際孤兒 三國勢力下的德涅斯特里亞

位於烏克蘭、摩爾多瓦邊界處的德涅斯特里亞雖宣布獨立卻不被國際社會承認。這座竣工於一九七五年的飛行員紀念碑是紀念一九四四年時二戰的犧牲者。

旱洪共存 圖爾卡納湖的詭譎困境

東非肯亞北部有一座圖爾卡納湖,北連衣索比亞,是世界最大沙漠鹹水湖;但氣候巨變,面臨乾旱、鹽分增加,遇暴雨即釀洪荒,危及牧民漁民生活。

從古羅馬到現代的石材之旅 義大利卡拉拉

義大利城市卡拉拉除了人文薈萃,當地也盛產質量均佳的大理石,然而長期過度開採下,地下水與河流受到相當程度的汙染,如何找出一個產業與環境雙贏的方式,是當地政府面臨的最大課題。

內戰復燃下的緬甸 隱身叢林的醫院

一九四八年緬甸獨立後就內戰不斷,二○二一年以來青年戰士多死傷,各地自發性組成祕密醫療網,收治傷患並提供復健協助。

世界宗教與種族的大熔爐 法國小島留尼旺

「連結」與「相遇」是留尼旺人的認同,不同文化彼此尊重。這座建於一八五九年的拉薩萊特聖母院前,信徒聚集,基督教人口雖占八成多,但其他多元信仰也欣欣向榮。

非宗教的宗教 越南的母道信仰

以母神為膜拜本質的越南母道宗教,結合宗教信仰與傳統習俗由來已久,近期被納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除了精神層次的形塑,也深入影響美學、經濟、社會與政治等範疇,突顯「母道」宗教多元而重要的角色。

謀生之道 印度移工在杜拜

馬納斯從居住的公寓俯瞰整座城市。和眾多來此的印度同胞一樣,曾經對杜拜有美好的想像,而殘酷的現實迫使他們夢醒,如果就這樣回家的話,便會成為朋友和家人眼中的失敗者。

向土地燎原學習 以火制火的技能重返現代

澳洲原住民以火作為工具,在極端氣候下保育土地、重建族群文化。在四至七月的旱季期間,護林員配合直升機投下的燃燒彈,手持滴灌噴頭徒步數百公里,進行火災管理防止野火肆虐。

撒哈拉沙漠火車之旅 茅利塔尼亞鐵礦列車

行進列車每年運輸超過一千七百噸的鐵礦占茅利塔尼亞出口總值一半。除此之外,上下火車間也都有生意可做──這名年輕人正向火車乘客兜售麵包。

無止境的逃難與歸回 莫三比克,動亂中

五十二歲的諾拉塔,躺在南丁巴難民營的竹房內,接受救助與庇護,能逃到這個河口避難處的倖存者,大多歷經殘暴不仁的生離死別。據聯合國統計,莫三比克的難民數已逾八十五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