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宗教的宗教 越南的母道信仰

以母神為膜拜本質的越南母道宗教,結合宗教信仰與傳統習俗由來已久,近期被納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除了精神層次的形塑,也深入影響美學、經濟、社會與政治等範疇,突顯「母道」宗教多元而重要的角色。

掀開紅領巾,一旦披戴蓋頭,靈媒已不再是自己,而是全心遵神旨意、任由神明附身的「神人媒介」。(攝影/Carlo Bevilacqua)
掀開紅領巾,一旦披戴蓋頭,靈媒已不再是自己,而是全心遵神旨意、任由神明附身的「神人媒介」。(攝影/Carlo Bevilacqua)

南的「母道崇拜」(Đạo Mẫu),是一種將母親角色神格化為「母神」的特有民間信仰,伴隨而來「上童」(Lên Đ̀ong)儀式源於十七世紀明朝衰微時期;歷史淵源久遠,也歷經改朝換代的興衰更迭,從最初被視為迷信盲目的宗教習俗,到近代被聯合國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信仰之蓬勃堅韌,可見一斑。

不拘一格,自成一格

「母道」的信仰體系紛繁複雜;除了與母神宗教和「四宮崇拜」息息相關,還包含以靈媒牽引的「上童」儀式。在繁禮多儀祈福祭拜中,搖曳生姿的舞蹈,最受神明青睞,當靈媒婆娑起舞時,神明會附身,甚至騎乘其上。

靈媒一手持香,一手揮扇,在儀式與樂音中翩然起舞,以曼妙優雅之姿,召喚神明起降,充滿動態與視覺美感。

事實上,當地語言的「上童」直譯即「四宮之道」的意思,又包含被神明當成媒介而附身、降駕之意。以當前的意義來說,進行「四宮崇拜」的儀式本質,是以「魂魄」( H̀au B́ong)為主,強調靈媒身分在儀式中已轉換為「神明的僕人」,成為神明與信徒之間的媒介,召喚神明降臨,全心遵循神明意旨,降駕自如,附身其上。

寺廟裡,香煙裊裊,供桌上擺滿信徒帶來的祭品,有水果、鮮花、香燭與錢幣,琳瑯滿目,把廟宇的祭祀氛圍烘托得熱鬧鼎盛;廟宇內絢爛奪目的色彩,反映信徒與主祭者對神明的虔敬。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儀式通常在佛教徒聚集誦經的地方舉行,有時候,也會與個別信徒委託舉辦的儀式同時進行,或甚至與寺廟活動一起進行。在這些宗教場合中,「上童」的附身儀式會增添幾分「正統」宗教習俗的觀感。

母神崇拜的「上童儀式」接受各種祭品與金錢。

其實,在一些非正統的宗教環境中,接觸「上童」儀式的可能性也不低,譬如這些儀式經常以戲劇的經典演繹,出現在越南的歌劇院裡,一旦換個場景,原來濃厚的民間宗教搖身一變成為新創藝術,對於古典戲劇與實驗性藝術表演來說,經典與民俗相融互通,不僅深入民間,也在遊客密集區大受歡迎。

按照「母道崇拜」的空間概念,「四宮」是各方神明的居所,意味著萬神之宮殿,而這些神明各個法力無邊,可以賜福賜財保平安,幾乎有求必應。在母道寺廟裡,來自四面八方的信徒帶著鮮花水果來上香祭拜,行有餘力就投下香油錢祈福。這些禮品供物表彰信徒與爐主的虔敬之心,也把廟宇環境點綴得姹紫嫣紅、珠輝亮麗。

整體而言,「母道」處於宗教與非宗教之間的模糊區域,或許可將祂定義為「非宗教的宗教」——既沒有正統宗教的體系與派別,也沒有任何中央權威機構「認證」的儀式、規範或教義。其實,不拘一格的作法讓「母道」多了許多自我解釋的空間,也保留儀式的彈性與自由;對許多前來參加的信徒來說,比起高言大智的教義,他們更在乎財富、生活之豐盛與安康,而慷慨的神明似乎也樂於助人,這樣的「相互理解」與來者不拒,多少體現了母道宗教寬容為懷、務實又接地氣的特質。

身著彩衣的女神與身邊的靈媒助手,被奉為神人媒介,親近又神聖的神人,將祭品中的金錢隨興發放,滿足信眾對豐盛的追求。

細究「母道」的影響與價值,至少包括靈性、美學、經濟、社會與政治等五大面向。這些精神彼此牽連,形塑了「母道」信徒的信仰生活,也賦予祂宗教與文化傳統的多重角色。就靈性層面而言,「母道」具備薩滿教與萬物有靈論的元素,融合祖先崇拜的習俗,本質上離不開「精神福祉與救贖」的意涵,加上「母神」的敦厚溫暖與無私大愛,讓信徒心懷感恩。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所有神明都慈悲為懷。

至於「上童」的附身儀式則充滿層次多元的美學,尤以戲劇演繹備受推崇,既超越感官境界,又貼近感官體驗的範疇——就像一齣「多重感官的宗教劇碼」,透過不同的詮釋,把豐富的符號與象徵意涵表現出來。

附身儀式中的靈媒,通常是女性,當她們翩然起舞時,舞姿柔和優雅,但並非軟弱無力,反而柔中帶勁;舞鳳飛龍之間,偶爾也充滿戰鬥力,甚至會搖身一變成手持長矛的女中豪傑,溫暖如春又威風凜凜。

當然,女靈媒身上的彩衣華服在視覺美感上功不可沒。這些服飾引人矚目,也能擴散振奮人心的氛圍,神人歡聚一堂,真正是名副其實的「目眩神迷」。美感是儀式的基本要素,透過行禮如儀的體現,表達文化與宗教的核心支柱。根據神祇宮廟的不同,每一個神明的服飾都各異其趣、大有來頭。紅色代表神廟之天,黃色為地,白色是水,綠色與藍色則分別為深山與老林。除了服飾,每一項元素都無比珍貴,包括儀式中的起調吟唱或起承轉合的故事敘述方式,都各有其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可考。

母道法師肯妮身上的綠色華服,格外引人矚目,美感也在行禮如儀中自然體現;紅黃藍綠白,各異其趣,不僅各有文化意涵的表徵,也與宮廟的歷史淵源有關。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擦亮空間記憶

【本期封面】攝影/鄭映航
建於一九二五年的林懋陽故居(一德洋樓),融合了閩日洋三種建築語彙,更融入了部分戰後的眷村建築,總共匯集了二〇年代、三〇年代、五〇年代等多個時代的建築,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些歷史建築過去大都被隱蔽在城市角落,歷經搶救保存活化再利用的過程,為城市留下獨一無二的歷史與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