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疫疾與科學的嬗變

我們面對流行疫疾的對策,基本思維就是阻斷絕滅,採行的方法是隔離染病的可能,設計引發身體免疫的疫苗以及研發殺滅病毒的藥物,這其中許多是近代科學的思維。然而,在近代醫學逐漸認識本身困境的當下,面對這全面性的疫疾挑戰,是一個另闢新徑的大好契機。

水良伯的老農哲學 聽見植物的聲音

只有念過小學的水良伯,靠著自力學習,種出了全台灣品質最優的網紋洋香瓜。證明了「不甘平凡」可以創造出農業的最高價值。

約之愈益,邏輯實證的黃昏?

一百年前由數學推理而來的邏輯實證科學信念,面臨著出於其本身思維的困境,近代科學「主客分離,二元對立」思維以及「實證」與「化約」作為的前景如何?且待觀之。

編者的話

高度,有時候也是一種優勢,先民懂得居高臨下守望聚落安全、掌握海上或內陸情資,而現代社會管理階層若懂得善用,老齡人力也有可能從大眾眼中的「負資產」轉變成財富。

經藏演繹大教育

常鼓勵大家不要輕視自己,一念心、一句話、一個舉動,就能影響他人;修行,是將言行舉止修到能讓人攝受在心。

讓醫學生看到的是生病的「人」,而不只是「疾病」

回到母校花了不少時間所做的床邊教學,見證了學生們真正看到了生病的「人」,而不是只看到「病」。

螢火相傳,照亮世間

每天用心看天下事,能發現悲苦和歡喜都在人間。悲苦的,就像今年的瘟疫,大家日日期待疫情消退;歡喜的,則是看見許多人發心行善。人間菩薩永不嫌少,發起一念善心,就是一道希望、光明。

實證的迷思 認知的局限

一般討論近代科學之所以能由自然哲思躍然而出,最主要一個因素,是近代科學除了與過往自然哲思同樣有觀察、推理、計數,還採用了實驗檢證的辦法,也正是因著這種「實證作為」,讓近代科學「御萬物於方寸之間,識寰宇在咫尺以內」,實徵致用而成其大功。

科學真不真?

現在我們常聽到一種說法,那就是科學的可靠是因為科學有客觀的證據,而其所謂的客觀證據,就是科學的實驗結果,一點不錯,科學之所以能夠超越過往長久的自然哲學傳統,成就其在人類自然宇宙思維的主流地位,正是因為這種實驗作為。但是我們不應該忽略,所有的實驗都是科學家所設計,也就是說所謂的客觀實驗,也有它永不可避免的主觀選擇性。

編者的話

【大海.島.人】系列,要帶領讀者前往的,不只是台灣本島的海洋,也包括鄰近的離島,遠方的海,海裡各式各樣的生物,以及最重要的,去認識那一位位情深似海,終日與海為伍,在白浪裡沉浮,以海維生,或是尋找生命意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