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豁達一生的密碼

能夠看清「心」與「物」兩者孰輕孰重,通達名利權勢的虛無幻有,參透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無常,生命才能輕安自如。

個崇拜神的人說:「神啊!我應該先崇拜你呢?還是先綁好駱駝?」

神回答:「你要崇拜我,同時也要綁好駱駝。」

世上很多事情其實沒有那麼複雜,複雜往往是人自己製造出來的。

信仰和科學,本來可以相輔相成,只因有些人執著於個人的成見,讓宗教和科學變得勢不兩立,形同水火。

人活在世界上,需要物質的攝取,也需要心靈的灌溉,物質讓生命得以生存,心靈讓生命得以飽滿,兩者缺一,都會讓生命變得不完美,讓生活變得死灰,讓人生失去丰采。

物質的取得和心靈的充實,並非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只是其間孰輕孰重,取決於每個人的生命價值觀。

價值觀是取決如何過一輩子的一把尺,正是這把尺,悄悄地衡量著物質與心靈對此生的分量。

人人心中的這把尺,長短不一,才形成了紅塵世間的人情冷暖與生活的形形色色。

生活不只是吃喝玩樂,人類和其他動物之所以不同,在於人類具有較高而多元的心靈思想和活動,能夠選擇此生應負的責任和使命,理想和目標,讓生命過得更有意義,更具傳奇色彩。

不久前媒體曾報導了這麼一則新聞。一位嚴老闆為兒子辦婚禮,僅席開四桌,新娘婚紗租金不到新台幣五千元,婚禮儀式約一小時完成,婚宴在公司的員工餐廳,有三十位賓客用餐,沒有名酒交錯,也沒有大魚大肉,宴席相當簡單。

他在宴席上對賓客說:「我和兒子訂五年之約,下一個五年,公司交給他,社會責任交給他。希望兒子結婚這一天,能在親友的見證下,攬下企業家的責任。」

被問到會不會擔心婚禮過於簡單,被外界批評「摳門」,嚴老闆回應說:兒子結婚不用太大排場是他的心願,兒子和媳婦理解他的想法。

事實上,嚴家將辦婚宴省下的新台幣四百六十萬元,捐給五個貧窮的村莊,用以幫助當地的弱勢家庭。

新娘被問到會不會覺得委屈?她說:「我們一頓飯,可能是貧困家庭一個月的生活費,把這筆錢省下來幫助他們更有意義。」

對此回答,新娘親戚朋友們都大為讚賞:這種婚禮才是華麗的「炫富」,炫的是心靈的富有。

「富」,這個字非常有意思,它的組成結構告訴我們,家裡每一口人都有一塊田,它可以是有形的田,也可以是無形的田。有形的田,靠努力耕耘,會有盈筐的物質收穫;無形的田,靠我們的一念悲心,會有喜悅的心靈享受。不管有形的田或無形的田,「要怎麼收穫,就那麼栽。」只要過得心安理得,就是人間好時節。

嚴家的婚宴辦得不風光,並不是花不起那個錢,而是在選擇舖張盛大的同時,更想到世上窮人多,想到世人還有許多家庭的小孩嗷嗷待哺,想到富人的一餐飯是窮人一個月的保命錢,寧願把婚宴省下來的錢去幫助貧窮的人,這叫做「不忍人之心」,叫做「惻隱之心」,叫做「慈悲大愛」的心。

對企業家來說,這就是叫做「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企業責任。在科技興起的時代,在資本主義大爆發的時代,貧富差距愈來愈顯著,為富不仁的人固然有之,善盡企業家責任也不在少數,其間的分別,取決於一念之間。

唐代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蕩寇安邦,是傑出的政治家與軍事家,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帝而聲望不衰。歷史學家對他的評論是:「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當時的他躊躇滿志,意氣風發。

皇帝更封他為汾陽王,賜建王府,這在當時是多麼大的寵幸。於是郭子儀大興土木,王府的建築如火如荼地進行。

有一天,郭子儀出門時把工匠叫來,囑咐他們「好築此牆,勿令不牢。」要工匠們不能偷工減料,必須把牆建好建牢。

工匠聽了囑咐,回答郭子儀說:「幾十年來,京城達宦之家的牆都是我建築的,從來只看見房子的主人換了,而牆依舊完好如初,沒有不牢而倒下的。」

這當然是工匠對自己的工藝,表達一種非常自信與自負的話。但聽在郭子儀的耳裡,愴然有感,「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得寵的榮耀、失寵的下場,心中惕然一驚,當即上朝面聖,堅決請辭,告老還鄉。

榮寵盛衰,曇花一現,來得疾,去得也快,盛極而衰,當知進退,炙手可熱時,應保持清醒,看破名利權勢關卡,這就是郭子儀急流勇退的原因。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魏國有一位名字叫東門吳的人,年紀已超過四十歲了,膝下僅有一個獨子,所以對獨子疼愛有加。一天獨子忽然死了,東門吳卻一如往常,一點都沒有顯得憂愁傷痛。

他的親戚好友實在看不下去,當面責問他:「你愛兒子的程度,向來是天下無雙的,現在,你唯一的兒子死了,看你的表情,沒有一點憂傷和悲痛的樣子,未免不近人情,太沒有道理了吧?」

面對親友的責問,東門吳平靜地回答說:「從前我沒有兒子,那時我並沒有任何憂傷悲痛,現在兒子死了,不過是和從前沒有兒子的時候一樣,為什麼要憂傷悲痛呢?」

列子說的這個故事,和莊子喪妻「擊盆而歌」的情節近乎雷同,只是莊子比東門吳更過分了一點,他對妻子的死,不僅不感到難過悲傷,還擊盆作樂唱歌,這種怪異的行為,引起前往弔喪的好友惠子的撻伐:「你的妻子和你住了一輩子,又幫你養兒育女,現在年紀大了,死了,你沒有悲傷沒有哭泣就算了,竟然還敲著瓦盆,唱起歌來,這不是太過分了嗎?」

莊子:「不是這樣的,我的妻子剛死的時候,我何嘗不傷心呢?只是後來想一想,人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連形體都沒有;不僅形體沒有,連氣息都沒有。但是在若有若無的變化當中,忽然有了氣息;氣息變化成為形體;形體再變化才有了生命。

現在我的妻子又由生變成死,由有氣息變回無氣息,她只是回到了原點,回到原來出發的地方,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環一樣,這是自然的法則,她已經安息在大環境的自然法則中了,如果我還為此感到悲傷,不是太不通達天命了嗎?她從哪裡來,又回到哪裡去;從虛無來,又回到虛無去,我們何必為她的死感到悲傷呢?她已回到原來的家鄉了,我們要為她高歌才對啊!」

東門吳與莊子面對生死所以能如此豁達,肇因於他們能從宏觀的整體思維角度來看;能從時間和空間的無限量度來看;能從過去、現在、未來的整體因果的自然律來看;能從自然界花開花謝、月圓月缺、潮起潮落、人聚人散、滄海桑田的示現,大徹大悟「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生老病死」的自然「物界」本質,進而覺醒人世間的無常幻化,感知生命時刻處於變易之中,所以能「不樂生,不惡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器世間」的一切「有情」與「無情」,融入於大化之中,順遂於自然之內,逍遙於四海之外。

莊子在《達生》篇中說:通曉生命實情的人,不去致力於生命所不可做的事,通達命運實情的人,不去致力於命運所無可奈何的事。物質是保有形體必備的元素,但多餘的物質,不一定讓生命活得更美好。

能夠看清「心」與「物」兩者孰輕孰重,通達名利權勢的虛無幻有,參透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無常,生命才能輕安自如。

「山河遠濶,人間煙火,無一是你,無一不是你。」是與不是,取決於人的一念。有人說;「有一種幸福叫做放手,有一種痛苦叫做占有。」原來,幸福與痛苦,就在於放手與占有的取捨之間;原來《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豁達人生的密碼,掌握了密碼,如是聽,如是行,清除了無始以來的無明,人生可以自在而無憾。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索馬利蘭

【本期封面】攝影/Adrienne Surprenant
位在非洲之角東北部的索馬利蘭共和國,面積十三.七萬平方公里,約台灣的三.八倍,是世界領土面積最大的非聯合國成員國。一九九一年宣布脫離索馬利亞聯邦共和國獨立後,未受國際普遍承認。二○二○年七月,索馬利蘭與台灣宣布互設代表處,在漁業、農業、能源、礦業、衛生、教育及資通訊等領域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