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正

《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淡江大學畢,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為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2014卓越新聞獎,2016年金鼎獎,以及2010年2016年中國廈門台海新聞獎年度攝影得獎者。

劉子正 相關的文章

追尋海洋能源新航向 台灣複合式海域能源的崛起與挑戰

海洋能源的潛力無限,許多國際研究前仆後繼,台灣四面環海,擁有不同的海岸特性,更令海洋科學家心生嚮往。中研院團隊規畫於今年進行黑潮發電機實海測試,寄託研究團隊的期待。

迷路在家 穿過森林便是城堡

作家小野的童年時光圍繞著台北植物園。對他而言,植物園既是給予最多啟蒙和養分的地方,也是他一輩子都走不出來的暗黑森林。

人人住得起的未來 台灣社會住宅下一步

八年二十萬戶社宅正如火如荼地興建或開闢房源,社宅讓抽中者安居,但龐大的居住問題仍須被重視。

總是那山海的回聲 洄游花蓮

作家謝旺霖在三峽的書房中,拿著以詩人楊牧照片做的雜誌封面,花蓮讓二人生命之河交集似親人,也領著不同世代的創作文思,細水長流。

《經典雜誌》劉子正榮獲第20屆卓越新聞獎單張新聞攝影獎

《經典雜誌》資深攝影劉子正以作品「在日月潭裡拍婚紗的新人」榮獲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新聞攝影類單張新聞攝影獎。

見青即是藥 疫情下的草與藥

全台灣有七千多種維管束植物,其中約三分之一可作為民俗草藥使用。金銀花可抑制病毒、薄荷有助呼吸道、艾草袪邪逐溼、魚腥草的千般好……經歷過疫情襲擊的我們,方識植物是一株株救命藥草。

建竹未來 愈消費,愈環保

全球溫度處於正負二度C的危急存亡之際,民眾在消費習慣上趨於謹慎,且更具環保意識,竹子在生長速度、減碳效率,比木材有更出人意外的表現,多多利用竹子,可以取代木材、鋼筋用量,亦可達到減塑目的;地球未來的命運,端視我們如何將有限資源,智慧運用。

重新定義鵝鑾鼻 南岬探源四千年

鵝鑾鼻的砂島到龍坑,十五公里珊瑚礁林海岸線,四千多年前一群人在南岬定居,海洋與礁林孕育多樣生態,他們地盡其利物盡其用,懂得住辦分離,有穩定的儀式習俗及嫻熟的貝器加工技術。

氣功與太極拳 動靜之間,與身心對話

近年氣功、太極拳愈來愈受到關注,不僅是運動、輔助療法,更是身心靈保健之道。

翻轉的小吃店 從將就到講究

不同於一般昏暗、雜物多的傳統台式小吃店,講究用餐環境及氛圍,翻轉了刻板印象,從將就到講究,讓餐飲與生活升級,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