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伽王護佛 湄公河佛寺的無聲說法

湄公河畔的寮國與河西岸的泰東北對望,同源同種,皆篤信目支鄰陀那伽王。古城琅勃拉邦有間世界遺產阿罕寺,七頭蛇的那伽王守護佛陀不受風雨,微笑安坐蓮花座上。

古城琅勃拉邦有間世界遺產阿罕寺,七頭蛇的那伽王守護佛陀不受風雨,微笑安坐蓮花座上。(圖片/Chaput Franck/達志影像)
古城琅勃拉邦有間世界遺產阿罕寺,七頭蛇的那伽王守護佛陀不受風雨,微笑安坐蓮花座上。(圖片/Chaput Franck/達志影像)

南亞各地文化自古以來相互交融,許多地帶相連成邊境地區,不但促進了族際與國際交流,也形成許多共享文化,這是東南亞各族群長久、分合與交融的結果,造就這些共享文化相容並存,如東南亞的潑水節、潮劇和高腳屋……等,都是共享文化的一環,而與佛教有關的那伽文化也是其中的經典案例。

泰寮共享文化

那伽文化從印度傳進東南亞後,主要分佈於北東南亞,特別流行於泰國與寮國湄公河流域。泰國東北和寮國北部以湄公河為國界,兩岸雖為一邊一國的狀態,但兩地向來有族源、文化和地理上的關連。湄公河兩岸的主要民族稱為佬族,彼此擁有共通的語言和文化,早期兩岸村莊的不同,只是地方上的,居民之間並無隔閡感;直到一八九三年法暹戰爭爆發後,暹羅(現在的泰國)被迫簽訂《法暹條約》後,法國和暹羅約定以湄公河為界劃分保護區,這項條約讓湄公河從地理河川一夕之間成為國家邊界,而兩地的佬族也因此一分為二,變成了跨境民族。在國家政權的主導下,泰東北的佬族因國族意識和文化融合等因素開始被稱為泰佬人,漸漸與寮國的佬族形成區隔。

政治的作為雖然可以強制畫定湄公河兩岸佬族的邊界,但無法切斷人文脈絡,泰東北和寮國之所以共享那伽文化,主要與其人文因素有關,包含兩地的民族、歷史和語言,都互有關連。首先,湄公河兩岸的主體民族都是佬族,寮國北部是佬族,泰東北80%的人口也是佬族,他們多數是幾百年前由寮北陸續移民至泰地,所以泰、寮的佬族具有血緣關係。

再者,就歷史而言,寮北與泰東北曾隸屬同一個政治領域,都是古代瀾滄王國的一部分,並於十九世紀初共同成為暹羅屬地。這種情況持續至簽訂《法暹條約》後,才使得湄公河兩岸分屬兩國,因此兩地也有共通的歷史。

最後,就語言來說,寮國佬族使用的寮語和泰東北佬族的方言相通,兩者的形、音、義十分相近,語言溝通無礙,所以在泰寮邊界,經常可以看見兩岸佬族往返工作、求學與通婚,語言的共通性,降低了彼此跨境的障礙。儘管泰東北和寮國北部目前歸屬於不同國家,但百年前這裡的居民本為一家,這個共同的文化底蘊形成了泰、寮湄公河區域相似、乃至相同的共享文化,包括那伽文化在內。

那伽王是湄公河兩岸泰、寮居民的保護神,傳說祂驍勇善戰住在河底,神蹟和故事流傳上千年。(圖片/達志影像)

泰、寮湄公河兩岸的居民深信那伽就住在湄公河底,因此湄公河流域自古便流傳著許多那伽的神蹟與故事,如永珍居民相信那伽是法力高強的精靈,所以常供奉祭品於湄公河畔,祈請那伽保佑;附近居民在釣魚前,也會按照習俗祭拜那伽,請求那伽允許捕捉漁獲,類似的傳說與習俗在湄公河流域時有所聞,久而久之便形成當地特有的「那伽崇拜」。這些人文因素使得泰東北與寮北共享那伽文化,也讓泰、寮湄公河區域成為那伽文化的中心。

那伽源起印度,是人們想像中的神獸,印度史詩與佛經雙雙記載了祂的故事與形貌。

湄公河之王

隨著文化傳播,那伽進入了南中國與東南亞區域,中國、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及印尼等國都有那伽文化。那伽在《南傳大藏經》中的形象原本是蛇,由於在地解讀的差異,讓那伽形象一再糾葛於龍、蛇之間,從蛇形、龍形到長出頭冠的那伽,隨著地域不同,那伽形象隨之變化。對泰、寮人民而言,那伽是信仰的一部分,相較下,華人對那伽很陌生,總直覺地將那伽與中國的龍文化做連結,但那伽和中國文化的龍並不相同,祂是東南亞文化中的一個特殊元素,常被運用於當地的文學、宗教、節慶與藝術之中。

東南亞那伽的形象與其宗教角色密切相關,除了佛教外,也與泛靈論有關。泛靈論是一種民間信仰,也是泰、寮先民的信仰,他們相信萬事萬物都有魂或精靈存在其中,必須要取悅與供奉這些靈,靈界才會護佑地區繁榮,至今這仍是泰國及寮國社會的文化特色之一。南傳上座部佛教(以下簡稱南傳佛教)傳進東南亞後,在傳教的過程中吸納了泛靈論,將某些民間信仰的精靈收編進佛教,成為守護神,而那伽王便是著名的四大天王之一。

吳哥窟是吳哥王朝古建築群中保存最好的聖殿,建於十二世紀,面積一六二.六公頃,世界最大。印度婆羅門教、佛教融合原始崇拜,形成那伽信仰也護佑著洞里薩湖。(攝影/安培淂)

湄公河流域的居民自古尊奉那伽為湄公河之王,那伽護佑水域的信仰從吳哥帝國時期或更早之前的時代就已存在,巍峨矗立於柬埔寨洞里薩湖旁的吳哥神廟建築群(西元九到十四世紀)便是最好的例證。吳哥古蹟於一九九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建築結構體現了古代高棉的宇宙觀與神王崇拜,該建築的規律之一就是使用了那伽元素,由於那伽掌水、掌土和掌財,長久以來一直是湄公河流域的主要守護神,因此吳哥神廟群採用那伽造像來鎮水及護衛城邦,期許吳哥城得以遠離水患、乾旱與邪魔侵擾。不只吳哥帝國信奉那伽,同位於湄公河流域的泰、寮先民也都供奉那伽為湄公河之王,深信祂能保護水源與帶給居民豐收的漁獲。

湄公河的那伽傳說相當多,人們相信那伽除能治水外,還會幫助古代國王選擇吉地與建邦開城,主要是因為那伽的身體能夠耙鬆土壤、幫助挖掘河流與池塘,所以有那伽在的地方就是良邦福地。由於那伽掌水掌土,而水和土地又都是泰、寮人民極其重要的生命元素,所以湄公河流域的居民自古以來尊其為水王與地神,敬奉那伽是湄公河流域最重要的守護神。

吳哥窟主廟四面牆均有雕刻,其中〈毗濕奴攪乳海〉長四十九米,左邊九十二尊阿修羅右邊八十八位善神抱住那伽(婆蘇吉)蛇身攪拌乳海。(攝影/蕭耀華)

泰寮人民對那伽的崇拜也體現於日常生活中,例如當地人會以「那伽」之名統稱初進僧團的學習者,這個典故源於寮國的民間故事,傳說那伽曾化做人形進入僧團求道,某次睡覺不小心現出原形而被發現,不得不離開僧團。於是那伽懇求佛陀,希望僧團日後能以「那伽」之名稱呼初學者,讓他們在正式出家前,用「那伽」的稱號留在僧團學習,以紀念那伽對佛陀的忠誠,也象徵性的代替那伽續行求道的心願。

除此之外,泰寮居民每逢潑水節,會按照曆法依十二生肖的年份推算那伽所出現的數目,用以預測該年的降雨量,包括年初、年中和年尾會有多少降雨,都在預測的範圍內。從過往預測值來看,鼠年一般會出現三尊那伽,這個數量表徵著當年的年雨量適中,利於農作;依此準則從鼠年推測到豬年,當預測的那伽數目越大時,就表示該年的降雨量越多,而所預測的結果是在幫助人們提早預防自然災害。

那伽王求道,因原形畢露無法圓滿,祈請佛陀讓剃髮持戒但未出家者叫那伽。(攝影/張雅粱)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本文出自

鳳頭蒼鷹

【本期封面】攝影/蕭啟仁
鳳頭蒼鷹是台灣特有亞種,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牠們在這十數年間適應了城市的開發環境,是從近郊飛入城市定居的日行性猛禽。封面這隻公鷹是定居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南邊的「廣志」,素以行動迅猛、打獵準頭佳聞名,這些年來,許多飛出公園的幼鷹都是牠的後代,城市生態性因猛禽加入而更豐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