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ㄟ囝仔 咱來教 咱來惜 1對1.愛心課輔班

善與愛,的的確確能產生渲染力。沒有血緣關係的一群人,默默地以父母心,在社會角落給予孩子們不間斷的關懷。

概八年前吧,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期刊部委託我帶實習生去採訪,幾次到三重新芽課輔班,我都深深被震撼、被感動,心裡默默地想為他們企畫一本書。

因緣直到二○二○年底才成熟。為了讓更多人參與,我在文字志工群組發出訊息,徵求採訪撰稿者,沒想到回響熱烈,總共有二十多人「舉手」。

課輔班因為疫情關係暫停,從二○○八年開始,到二○二○年截止,總共經營了十二年。學生是慈濟照顧戶家庭的孩子,來課輔完全免費;老師來自社會各界,來教學也完全無償。

提供自家場地的志工江柑,是課輔班的大家長,觀前顧後,十二年來,她沒有外出旅遊,也沒有時間參加慈濟的其他活動,一心一意,就為了課輔班順利運作。

較之一般的安親班、補習班,課輔班採一對一的教學,而且更殊勝的是,它對弱勢家庭的孩子,多了真心的關懷、陪伴和疼惜。

十二年了,很多在惡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沒有走上歧途,反而力爭上游,令人激賞讚歎。就像出於汙泥的清蓮,荊棘中的玫瑰一樣。

採訪過程中,江柑和我幾乎全程陪伴。原本不熟悉的三重,那段時間幾乎天天報到。去過每個孩子的家,訪談過每位發心的老師,每每讓我動容無比。

課輔班和江柑的付出無法被量化,但是我們知道,拯救一個孩子就是拯救一個家庭,也應該會減少很多很多社會問題。因為生命中曾被愛過,長大後也才知道怎麼去愛人。

我希望課輔班的故事能夠讓大家都知道,要做善事,不必遠求。就在身邊,如果發現需要幫助的人,請不要冷漠,不要視若無睹,特別是對於孩子們,他們是這麼弱小,多一點關注和善待,不是很難吧?(文/陳美羿)

 

只要肯努力打拚

晉威考上高職後,得知會計需要加強,江柑火速問經常往來的銀行人員,能否來指導?如今,他已是大學會計系四級學生,計畫未來要努力考上會計師。

「爸,我回來了!」每每一踏進家門,晉威總是大聲喊著。看到坐著輪椅的爸爸靜默地靠在門邊,神情雖鬱悶深沈,但他也就安心了。

晉威極能體會爸爸長年生病的苦,更不捨媽媽的辛勞,因此決心要幫忙挑起家庭的擔子,他認真地說:「媽媽,您辛苦了!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好好地孝順您。」

只求爸爸要活下去

晉威的家原是幸福小康的家庭,小學六年級時,藍爸爸突發腦瘤破裂中風。一夕之間,整個世界變了樣。

藍爸爸因腦幹出血動刀治療,加上呼吸中止症,長時間在生死邊緣徘徊。藍媽媽只得將經營的螺絲機器轉售,匆匆結束工廠;但龐大的醫療費、生活重擔,仍是壓得她幾乎喘不過氣。

九年來,藍媽媽每天在家除了做手工、賣資源回收品外;更要照顧先生的生活起居,把握機會帶他去醫院復健。即使坐在輪椅上的先生愁眉不展,或有些許脾氣,她還是柔言笑語以對。

「我了解他不能行動的痛苦,需要更大的支持。」向來好人緣的藍媽媽表示:「我是笑臉給人看,碰到了就要勇敢面對,樂觀點才不會愁眉苦臉。」

「靠別人幫助總是有限,我們自己要更加努力才行。」她經常這麼告訴孩子們:「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沒有走不過的難關。」

國中一年級,正是青春好動的年齡,但是爸爸生病又坐輪椅,讓晉威有點自卑畏縮,不敢講也不願讓同學知道家裡的狀況。

他每晚和大三歲的哥哥分睡在爸爸兩側。天一亮,藍媽媽就開始忙碌,他則熟練地幫躺了一整夜的爸爸翻身坐起,輕輕拍拍背,幫忙漱洗後再去上學。

一家人各忙各的,念書的念書,工作的工作,但心卻是緊密的,「照顧爸爸」儼然變成整個家庭的核心課題。

「對爸爸來說,能走路、能自己洗澡變得很奢侈。但是,爸爸一定要活下去,是我們單純的共同目標,希望他的病能趕快好起來!」晉威說。

國中會考時的驚喜

二○一二年,藍家成為慈濟的關懷戶,志工常來家裡鼓勵陪伴,不捨藍媽媽為了撐住這個家不眠不休地操勞,也了解她對孩子的教育力不從心。志工蔡秀女回憶道:「記得那年年底,我向媽媽推薦三重的新芽課輔班,是免費的,可以讓晉威去上課。」

藍媽媽向晉威提起,就讀國二的他,想到自己功課確實有點跟不上,遂聽從媽媽的話。每週一、週三晚上用過晚餐,即前往課輔班,「就當成不用花錢的補習吧!」

步行約二十分鐘,心裡有點忐忑,來到江柑家的二樓。他上樓一看,教室裡已排好了桌椅,「課輔班的人都很親切地關心我,沒多久這些不安感就消失,漸漸也就習慣了。」

國三那年,他獨自參加國中會考,看到有些同學還有家長陪考。沒想到中午休息時,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是課輔班教數學的黃至毅特地來為他打氣。「來!中午吃了嗎?我帶了點心飲料給你。考試不要太緊張哦!」

晉威一陣驚喜,瞬間感受大哥哥帶來的溫暖。每次回想,心裡就很感動:「至毅哥哥來陪考,真的很高興!」

他述說上課輔班的最愛,「我最喜歡星期三的人文課,有幾位大哥哥、大姊姊分享騎腳踏車去歐洲、亞洲旅行的冒險經驗,讓我好嚮往!」

晉威覺得,這裡不是刻板地教功課,課輔志工們不只是老師,也是朋友。

這樣的溫暖讓他感到自在,願意打開心門。他印象深刻:「有位大姊姊對我說,雖然我們家庭環境不好,但是不要太自卑,只要努力,就會愈來愈好。」

會計不會也有人教

二○一四年,晉威考上高職資料處理科,依然繼續來課輔班。

他記得高一那年的十月,在三重園區新芽頒獎典禮上,和課輔班同學一起演繹《志願的力量》音樂手語劇;一次慈濟歲末祝福,表演「大白牛車」;也曾參加過簡樸生活體驗營……。

因為沒有表演經驗,深怕自己做不好,但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不斷改正容易出錯的地方,讓晉威對自己更有自信。他回憶說:「我在台上就沒那麼緊張,透過表演,要配合別人走位,跟同學也有互動的機會。」

一次,江柑關心他的課業,哪個科目比較需要輔導?

晉威直接說:「我會計比較不會!」當初念高職時並不清楚要學會計,讀起來特別吃力,沒辦法只好死背。

當時課輔班沒有教會計的老師,但是孩子提出問題,江柑的做法就是盡速幫忙解決。

家裡開設會計師事務所,江柑經常與銀行往來,突然間,她的腦子裡有了人選。她火速跑去附近的一家銀行,問正在上班的王樑柏:「有一個高職一年級的孩子,他的會計需要加強,您願意來教他嗎?」

「好呀!」王樑柏毫不考慮就答應了,江柑也嚇一跳,這麼快就找到教會計的老師。此後,他每週一下班後就來課輔班。

晉威很感恩王樑柏常用深入淺出、舉例的方式,來教導他了解一些難懂的專有名詞。「這讓我學習起來特別輕鬆,考試也都拿到不錯的成績。」晉威漸漸把不擅長的會計弄懂,高二時,這一科已能名列前茅。之後,晉威為了打工,晚上沒辦法過來,但幸好已奠下會計的好基礎。

一向注重孩子教育的藍媽媽,擔心孩子急著打工,以致疏忽課業。老早就這樣叮嚀:「不要太擔心家裡的事,只要好好念書,媽媽沒有要求你們一定要去打工。」

晉威念夜校的哥哥,就讀建教合作的汽車修護,白天在車廠學習修車,晚間則在披薩店或快炒店打工。

晉威看到媽媽每天忙進忙出,實在很心疼。高二下學期時也學起哥哥,晚上去快炒店打工,每月領的一萬多元,全數交給媽媽貼補家用。

原本性格內向的晉威,因家庭狀況有些許潛意識的自卑,與同學之間也有距離感;自從上課輔班之後,受到大家的關心,漸漸放開心胸,會主動聊一些自己的事情,也能自在地表達想法,變得開朗自信許多。

目前,晉威是大學會計系四年級學生,他對未來早有規畫,計畫下學期先到事務所實習,「現在只想努力實習,畢業後工作存點錢去補習,然後再去考會計師。」

藍媽媽安慰地說:「好在他真的有好好念書,我僅給他們很大的信任和空間!」

媽媽的勤快好幫手

二○二一年一月間,幾位志工造訪藍家。走進一樓小店面,只見兩旁整齊堆疊著回收的紙箱、寶特瓶,門旁還有一袋袋的玻璃瓶。店面前段擺著一張大桌,靠邊懸掛著一台平版電視。

五十多歲的藍媽媽趕緊張羅椅子,親切招呼大家入座。

她隨手指著中段隔出的房間,說:「這是爸爸的,方便輪椅出入。」後段加設小閣樓,樓梯下昏暗處隱約看到兩張桌椅,是兩個孩子念書的地方。

長期來關懷的志工蔡秀女,對著一旁緊盯電視的藍爸爸說:「你的氣色比以前好哦!」因天氣冷,全身包覆毛毯,戴口罩的藍爸爸語意模糊回道:「攏足好!(都很好)」

持有重障手冊的藍爸爸,每週二、四,由藍媽媽陪同做復健。

之前,晉威沒課就會跟去幫忙,藍媽媽說:「以前爸爸狀況不穩定,需要晉威來幫忙;但從二○二○年新冠肺炎疫情就不再找他去,以免受到感染。」

勤快的晉威,在家常幫忙洗衣服、倒垃圾,一雙手總是沒閒著。他說:「只要能幫忙媽媽的地方,我都會盡可能幫忙啊!」

閒談間,他一直心懷感謝,當年陪伴他的許多大哥哥、大姊姊和志工們。晉威說:「將來有機會我也要回饋,讓更多人都能感受被愛。」(文/潘瑜華)

 

阿公阿嬤的甜蜜負擔

他們的父母吸毒又離異,父親販毒被判七年徒刑,三兄弟一個讀幼稚園大班、一個小二、一個小三,全靠阿公、阿嬤賺錢養家。

這個家座落在一棟公寓的五樓。阿嬤說:「還好,有大女兒的房子可以讓我們住。」兒子入獄了,兒媳也和他離婚,夫妻倆留下子富、子瑞和子偉三個幼小的孫子,阿嬤得身兼母職,撐起這個家。

「我們曾經有過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一次,米缸裡的米全吃光了,真不知道要向誰去求援?大人可以不吃飯,但孫子小,總不能讓他們餓肚子啊!」阿嬤說,她向鄰居借了米,才得以度過難關。

年屆花甲的阿嬤,不但需要照顧三個孫子,有人需要坐月子時,她就去當「月婆」,賺錢養家。

阿嬤的生財之道

六十二歲的阿公,在人力公司當臨時工。阿嬤說:「阿公的工作也是青黃不接,一個月有時賺不到十天的工資。」從事粗重工作的阿公,看起來比阿嬤蒼老許多。

兩老的微薄收入,難以養家。阿嬤得另想法子掙錢,來維繫家庭開銷。江柑和阿嬤像家人一樣熟稔:「阿嬤很能幹、還會做很多東西,像薑餅、黑糖薑片啊,也會做雪Q餅讓人來網購。」

「網友們都很好,看我需要養三個孫子,都會來向我訂購。」

難怪一進門,地板上攤滿一堆南薑。阿嬤解釋:「南薑我一買就是一箱五十斤。南薑比較好,但很不容易清洗,我必須用刷子慢慢刷,才洗得乾淨。」

長孫子富也說,他們三兄弟都會幫忙阿嬤洗薑。

「當月婆、做薑餅和黑糖薑片都需要用到大量的生薑。」原來,南薑是阿嬤生財的必備品。

聽到這裡,江柑忍不住對三兄弟說:「你們啊!如果沒有阿嬤,看怎麼辦?」「丟出去呀!」阿嬤順口半開玩笑地說:「但丟也要有人願意接呀!」

「我來接,我來接!」江柑接得很順口、很歡喜。

阿公接送不怕苦

「三年前,接到他們鄰居提報。父親吸毒又販毒,被判七年徒刑,母親也跟著吸毒。」訪視志工楊玉蓮說:「當時三兄弟,一個讀幼稚園大班、一個小二、一個小三,全靠阿公打零工賺錢養活一家子。」

第一次到他們家,發現阿嬤正在教孫子習寫ㄅ、ㄆ、ㄇ。大家心想:都已經開學一個月了,孩子怎麼還在家?訪視一組人有了共識,教育第一。於是,四處幫最小的子偉找幼稚園,最後阿嬤建議去上兩個哥哥曾經讀過的幼稚園,總算將子偉安頓妥善。

然而,兩個哥哥的課業也跟不上,該怎麼辦?有人介紹,建議將他們轉介給江柑。

「三重新芽課輔班免學費,一對一教學,老師有耐心……對孩子的課業幫助很大。」楊玉蓮聽到了,迫不及待帶著阿公和阿嬤先去認識環境。

將三兄弟的課業都安置好,這一組訪視志工才暫時寬了心。

雖然離江柑家有一段路,但阿公騎摩托車接送三個孫子到課輔班上課,從不間斷。

阿公的摩托車,後座載兩個哥哥、前面站著弟弟,騎在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上,一次被警察攔了下來!

警察對阿公說:「你的摩托車,前面站一個人,這樣會擋住你的視線,很危險的!」

阿公並不認為受到警察刁難,反而覺得這個警察人真好,說的也很有道理。他聽從警察的規勸,為安全起見,從此讓兩個哥哥自己搭公車去課輔班,摩托車就只接送最小的子偉一人。

一次,兩個哥哥搭公車要去課輔班上課,不小心坐過了頭,迷路的他們走了好久的路才找到上課地點,急壞了江柑。

又有一次,兩兄弟從課輔班要搭車回家,在站牌上看錯了公車號、搭錯了公車路線,阿嬤在家等了好久好久,等得簡直快急瘋了。

兩次的錯失,給了他們一個寶貴經驗,之後,同行的兩兄弟再也沒有過搭錯車。

孫子們學習有進步

課輔班師生互動緊密,老師對孩子觀察很細微,也懷帶著濃濃的情感。

老大子富上課輔很特別,除老師教學外、又有課輔班同年的仁豪也會發揮同學愛,主動當他的小老師。讓子富很開心地說:「我的數學進步了!」

聽到子富數學進步的阿公,高興地說:「只要他們的功課有進步,載他們去上課,再遠我也不會覺得累!」

老二子瑞的指導老師是張志強,他說:「子瑞經常趴在桌子上不理人,一叫他,他就哭出來;沒叫他,他就會睡著……」只能耐心找方法教他。

老三子偉的指導老師林嘉涵,是補習班老師。當教會了他,一下子再問時,他又不會了。「子偉如果在補習班,會被打得很慘。還好他是在課輔班,不能打、不能兇,我對他還要很有耐心。」

於是,林嘉涵經常自費買些小禮物來鼓勵子偉,當他學會了,就可以得到老師的獎品。

參加課輔三年以來,任何對於三個孩子有益的活動,慈濟志工都會主動幫忙報名。有一次,在三重的聯誼會上,志工帶孩子表演「地球的孩子」,也看到了阿嬤陪伴在三個孫子身旁,一起用心學習。

一次戶外教學,「知識之旅—探索古生物」,也令三兄弟驚奇。當天,課輔志工帶著小朋友,一行十七人,搭乘捷運走訪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土銀館,也參觀了台灣歷史博物館。他們走出教室,身歷其境,參觀了植物、昆蟲展、古生物演化展……。

三層樓高的巨大恐龍,小朋友們要抬頭往上看,才能看清恐龍全貌。在一處小階梯有恐龍爪化石,讓大家親手觸摸,子瑞說:「摸起來感覺像是滑滑刺刺的石頭。」

解說員告訴大家,至少要超過一萬年的骨頭才可以稱為化石喔!他又拿出一顆粗糙且內外層顏色不同的化石,讓大家猜猜是什麼東西?在解說員的鼓勵下,子富湊上前去用力聞了!最後解說員公布答案,「哦!」在場的人發出驚呼,原來是恐龍的糞便化石。

館內參觀告一段落,中午,他們還吃了志工王靜慧為每個人精心準備的午餐:三角壽司、豆乾、滷蛋。這些也令他們難忘!

父親入獄三年多了。志工問孩子:「最近去看過爸爸嗎?」

三個孩子都去看過爸爸了。阿嬤說:「兒子服刑期間表現良好,再等一年,就可以假釋出獄了!」

「希望經過這一次教訓,兒子會學乖!」阿嬤滿懷期望地說。(文/林秀蘭)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印度大壺節

【本期封面】圖片/Anushree Fadnavis/達志影像
萬頭鑽動,是新冠疫情蔓延以來少見的畫面。十二年舉辦一次的印度大壺節,在病毒肆虐下,仍盛大舉辦。今年一到四月,近千萬人湧向哈里德瓦。在這場全球最大群聚,多數信徒未戴口罩,也未保持社交距離,確診數從二十一萬人快速飆升至三百七十萬人以上,印度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嚴重國家。求取身心淨化的聖河,成了滋長病毒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