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心 王志鴻副院長和他的心臟內科團隊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王志鴻,是花東地區首位施作心導管的心臟內科醫師,從單槍匹馬搶救病患到發展團隊,奉獻三十年如一日。

十年前,我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時,王志鴻副院長在東台灣搶救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已超過十載。甚至一開始有許多年,他是這裡唯一會做心導管檢查及治療的心臟內科醫師。

王副院長到花蓮服務之前,花東地區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即使幸運靠著溶解血栓的藥物,打通阻塞,血管再通率往往只剩六、七成。無論是到高雄或者到台北就醫,交通時間需五、六小時,往往只能聽天由命。我們都知道這也是證嚴上人發願在花蓮興建醫院的主要原因。

我是神經外科醫師,在某個層面是非常了解王副院長,他在跟死神「搶」病人的活路上,是非常拚的,即使廢寢忘食,也在所不惜。因此,能在離開三軍總醫院之後到花蓮服務,對我來說,除了擁有相同的人生導師證嚴上人,最振奮的就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團隊在東台灣發揮良能,救腦、救心又救命。

回想花蓮慈院啟業後的第一個十年,恪守在東部的醫師,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九九三年,醫院耗資五千萬元自美國購入最先進的心導管設備,設置心導管室,從整體規畫,檢查室闢建、機器安裝、試車到啟用,王副院長都是親自監督施工,因為這不只是救命的儀器,更是匯聚證嚴上人的悲願與眾人的愛心。

從一九九一年七月算起至一九九五年八月,短短四年,王副院長獨自完成了九百四十三例心導管。他幾乎沒休假,頂多抽空回台北的家,但只要花蓮這邊一有狀況,他立刻搭下一班飛機回來。他經常待在心導管室超過十二小時,這樣的仁心帶動了整個團隊。

然而,只有他一個會做心導管的醫師是不夠的,於是他努力在六年內,讓花蓮慈院成為訓練心臟內科專科醫師的中心,他所訓練出來的第一位心臟內科醫師,目前在大林慈院服務。現在花蓮慈院心臟內科科主任陳郁志是他的學生,已獨當一面的慈濟大學校友蔡文欽、張懷仁、蔡劭謙、楊秋芬也全是他的學生,還有更多分散在各大醫院服務。

證嚴上人期許慈濟醫療團隊把病人的生命與病苦放在第一位,王副院長也樹立了典範。他不僅提供花東的鄉親享有西部一樣高水準的心臟科治療,因為不忍心花蓮南區、台東的病人到花蓮就醫,交通費用需花數千元,至今他仍在玉里慈院、關山慈院看診,需要做心導管治療才會轉院到花蓮。目前他還有更進一步的計畫,就是在玉里慈院建立心導管中心,讓玉里、關山附近的病人可以就近醫病。

「身為一個醫師,去病人需要你的地方,永遠比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更有意義。」三十年過去了,有些病人在他悉心照護下,已經從四、五十歲到七、八十歲,甚至年近百歲,有時在診間看到老病人回診,親切的寒暄,「安在」更顯現他駐守花東的價值。

書中,還有一段發生在四年前,王副院長和慈濟美國紐約分會執行長張濟舵師兄的醫病因緣。在群醫無策之下,在二度放置葉克膜之後,他如何挽救濟舵師兄的生命;而歷經生死拔河過來的濟舵師兄,如今是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一樣肩承重任。這過程,於我與慈濟家人而言,是一段驚心動魄的回憶。

王副院長在複雜性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的經驗豐富,早已揚名海外。在國際研討會上,他常帶領團隊示範複雜性心導管術式。地點、設備、病人都在花蓮慈院,透過視訊Live向位在台北會場上、來自全球各地的心導管專家示範教學。困難度極高的冠狀動脈高速鑽頭研磨術,他完成後的成功率達九成五以上。

王副院長的醫術帶給病人及家屬希望,而他對待病人的那分誠真心意,像古人所言猶如綠過江南岸的春風,心臟內科醫師的直心與溫暖,更有如日月照亮東台灣,也深刻影響年輕的醫師。

(文/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林欣榮)

刻不容緩

週五清晨五點半,天還黑著,他熄火下車,快步進入醫院,先到內科加護病房,查看前天救護車送來的兩個病患。

前天,他除了上午的心臟內科晨會、醫學生床邊教學,下午的常規門診,也是「二十四小時救心小組」的值班醫師,從早上八點開始二十四小時待命。

住家離醫院車程不到十分鐘,七點二十二分,車子剛抵達醫院停車場,他就聽到「花蓮縣消防局EKG(心電圖)」的LINE群組發出聲響,是吉安分隊傳來的十二導程心電圖。

「STEMI?(ST段上升心肌梗塞)」

「Diffused ST elevation.(廣泛性ST段上升)」

「送哪邊?」

「送慈濟。」

看到群組中的對話,他精神抖擻了起來,立刻回覆──

「高風險,會很快休克。」

「值班醫師急診門口等,直接送導管室。」

三十三分鐘後,救心小組成員在群組中回報──

「在急診室緊急處理、葉克膜放置成功後,王副領軍,接著送導管室。感恩大家!」

十八分鐘後,他在群組說明──

「到院時沒血壓、心跳,急診ACLS(高級心臟救命術)成功,心外團隊置放葉克膜後送心導管室,團隊完美合作,感恩消防弟兄姊妹們,辛苦了!我今天值班,最後由我們心內完成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

「目前一切穩定,病人血壓低劑量levophed(注射液,適用於急性低血壓、心跳停止)使用下穩定,尿量穩定,神智該是清醒的,老天爺保佑一切順利。」

得知搶救成功,眾人放下一顆心,才開始留言──

「這是張很驚人的心電圖!」

「消防弟兄捕捉到瞬間。」

「好驚險!」

「救心團隊太棒了!王副太神了!」

他也心有所感地回應──

「才五十五歲。也許是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引起,可能以前全無症狀,很難早期察覺,誰被挑中,難以預防……」

他,就是「王副」,花蓮慈濟醫院王志鴻副院長。眉宇之間有顆痣,雙眼炯炯、沒近視,全身上下,就只有一頭明顯的白髮,和仔細瞧才看得出微駝的背,符合人們印象中的六十五歲年紀。

初春三月清晨,空氣中透著涼意。他穿著短袖白襯衫、深藍色西裝褲,套上深藍色薄鋪棉背心、深藍色運動鞋,步履輕快地走向醫院,如同鐘表上的秒針,規律平穩,卻刻不容緩。

稍微休閒的穿著,讓每週五固定前往玉里或關山慈院看診的日子,成了一種輕旅行般的期待。出發前,他習慣先巡視一下病房,掌握患者的病情起伏,交代護理人員注意事項。接下來這一天,即使不在院內,接到來電諮詢,也能指揮若定。

內科加護病房裡,一台埃及藍的儀器發出規律的心跳聲,「怦怦、怦怦、怦怦……」病人就是前天一大早送來的男士。心肌梗塞發作時,兒子就在身邊,打電話叫救護車,陪同送醫。九天後,病人自行走路出院。

到院前消防隊救護員的緊急救護,是醫療體系的第一道防線,花蓮慈院不僅是東部的重度急救責任醫院,也是衛生福利部認可的高級救護技術員(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Paramedic,簡稱EMT-P)訓練醫院。

這個病患能順利救治成功,就是醫院醫療團隊結合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提供最優良醫療品質的最好例子。他有些驕傲地說:「花蓮的EMT-P都是我們培訓出來的。」

二○一九年二月,花蓮縣消防局結合慈濟醫院開始辦理高級救護技術員訓練。一千兩百八十個小時的訓練課程,包含解剖生理學、藥理學、心電圖判讀、高級心臟救命術、急診創傷訓練、小兒高級救命術、醫院實習、救護指揮中心實習、到院前救護車實習、綜合演練及測試等,是消防人員各項訓練中時數最長,也最具挑戰性的進階訓練。

不亞於醫學生的嚴格訓練,是因為成為合格的高級救護技術員後,即可依據線上醫囑執行注射或給藥、施行氣管插管、電擊術,以及使用體外心律器,對於傷病患的預後及存活率,有更實質的幫助。

如今,花蓮縣消防局救護車上都備有智慧雲端救護系統,救護人員可回傳十二導程心電圖,讓值班心臟內科醫師或急診專科醫師協助判讀,掌握患者生命徵象。一旦判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救護車就會將病人送往有心導管室設備的醫院治療。

花東地區目前只有三家醫院設有心導管室,分別是花蓮慈濟醫院、台東馬偕紀念醫院以及門諾醫院,成立時間是一九九三年、二○○一年、二○○七年。他無奈地表示,要成立一間心導管室,除了昂貴的器材設備,還需要包括有經驗的心臟內外科醫師、放射師與護理師等團隊的配合;病人數量不足,也是限制醫院發展心導管的原因之一。

三十年前,宜花東地區沒有一位能執行心導管的心臟內科醫師,而他則剛學了一身好本領,正想找一所願意發展心導管的醫院,大展身手。

就這樣,他單槍匹馬來到花蓮,即使為了學習最新技術遠赴國外觀摩,也不曾離開醫院超過一個星期。

診視病人後,叮囑內科加護病房護理人員,他又快步上樓來到二六西心臟內科病房,查看了幾位病人。

前天中午,因為胸痛來急診的婦人,確認是心肌梗塞後,緊急做了心導管,正在住院中。她也是慈院的醫療志工,見醫師一大早就來查房,安心地露出微笑說:「王副,我要給您看喔!」

他點點頭說:「好,好。」

轉往其他病房途中,他提到心肌梗塞有高達七、八成病人都是自己來急診。「我們一直在推救心、救命口訣,『心痛喘、冒冷汗,卡緊叫救護車』。大部分心肌梗塞的人都是以胸痛表現,只有10-15%會以暈倒或其他症狀來表現;有的人痛到冒冷汗,還是自己坐計程車或開車過來,這樣其實很危險。」

值班那天,他總共做了四例緊急心導管,其中兩例是下午的門診看到晚上八點半結束後收到通知。一個是在診所猝死的老婆婆,一個是在民宿休克的男性遊客,都是由救護車送來。

老婆婆透過人工心肺復甦術、自動心肺復甦機急救後,心跳還是沒回來。放置葉克膜,做了緊急心導管,證實是心肌梗塞,因心臟肌肉大面積壞死,且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阻塞,與家屬解釋清楚,拔除葉克膜,採安寧治療,幾個小時後,病人往生。

男性遊客在旅店幾度急救,到院時血壓、心跳都回來了。為避免心肌壞死擴大,先做緊急心導管,放了五支支架,但治療到一半,心跳又停止,緊急啟動葉克膜,所幸術後心臟恢復得不錯,只是意識尚未清醒。三十四天後,病人自行搭火車回高雄,轉診至高雄長庚醫院持續追蹤。

走出醫院,天已漸亮,綠繡眼在樹上輕聲跳躍,他啟動車子引擎,往玉里方向疾馳而去。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淡水尋速

【本期封面】攝影/王靖婷
若紅毛城、老街與渡船頭是淡水傳統的代表,那麼捷運與輕軌可說就是淡水走入新時代的象徵。新建案如雨後春筍冒出,為了一個負擔的起、屬於自己的家,人們往都市邊緣遷移,每天匆忙移動在台北與淡水擁擠的路廊上,新的交通建設計畫被期盼解決堵塞,又被期望能吸引更多居民,但它們能通向更理想的都市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