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忘記成為現實 失智照護筆記

失智症從發病到往生持續數年,對家屬是一條漫長辛苦的路。摒除對失智症刻板印象,認識病程,掌握資源,調整心態,用情貼近每個失智家庭。

母子難題

阿嬤來輕安居時剛過九十大壽,每天都是兒子送她來。她穿改良式漢服,或是中式玉扣斜襟改良旗袍,端莊嫻淑,古典優雅。

話不多,輕聲細語,人很客氣,是一位很配合的長者,不太需要特別關注。她,無論是做活動、領材料或排隊做復健,都讓別人先,自己最後一個。下午四點一到,她就乖乖坐著,規規矩矩地等兒子來接。

別人像跑馬燈一樣在她面前走來走去,但她不吵不鬧,像一尊「望兒石」,彷彿世界是以她為中心在轉,形成一個非常奇特的畫面。這樣的失智長輩,我們其實不太容易理解她的實際狀況,反而更不能掉以輕心。

阿嬤跟兒子住,晚上回到家,會有很多被害妄想、嫉妒妄想:總覺得有人偷她錢、有人想殺她、丈夫有外遇,諸如此類;有一次兒子開車,經過隧道,阿嬤忽然開口:「你知道嗎?你剛剛撞到一個小女孩。」

兒子早就習以為常,當然不是撞人的部分,他知道媽媽又在幻想,所以完全不介意,至少媽媽願意去輕安居,這樣子他才可以安心去工作。

他是公司董事長,每隔一段時間必須到香港或日本出差一星期,這段期間就由妹妹接手照顧母親。而且妹妹會提前回來,跟哥哥重疊兩天,因為阿嬤會忘記來的人是她女兒。

她哭著要回家辦喪事

有一天午睡後,阿嬤哭得很傷心,邊哭邊走到門口,要衝出去。

「阿嬤,你怎麼了?」

「趕快放我出去,我兒子和丈夫都死了,我要立刻回去辦喪事。不然我婆婆會罵我、打我。我要回家,快放我出去!」

我們覺得奇怪,平常安靜溫柔的奶奶,怎麼突然歇斯底里、大吼大哭?輪番上陣,一直安撫:「兒子在出差啊,很安全」、「沒事沒事,下午的活動要開始了」、「兒子沒事,待會兒四點,女兒來接你,一定也是說兒子沒事。」

阿嬤還是狂哭,哭得非常真實,要不是我們知道他兒子出差中,任誰都會信以為真。阿嬤完全不理會我們的解釋,一直敲門,一直敲門,愈哭愈傷心。

雖然阿嬤沒有職員證,無法刷卡出去,我們還是守在門口,因為她很用力地拍玻璃門,我們怕她受傷,也怕她傷到別人,緊緊拉住她。
她看著門外人來人往,大叫說:「你不讓我回去辦喪事,你看,外面那些人就是來抓我回去的!」

我想,這樣攔住她也不是辦法,只能打電話給他兒子,請他和媽媽說說話。兒子沒接電話。糟糕,這下換我急了!

「怎麼辦?怎麼辦?」

輕安居是醫療型的照顧中心,這時候可以做的事要先做。我拿起電話,請醫師過來,並交代同仁:「安全第一,一定要有人擋在門口,如果她還是要拉門,你們護著,最起碼她不會受傷。」

再度打電話給她兒子,還是沒接。

沒想到,我這個動作刺激到阿嬤。她又衝向門,力道更猛,打算直接用身體撞開玻璃門。四位同仁形成人牆,阿嬤往左,人牆就左移,阿嬤往右跨一步,沒想到是假動作,突然又往左跳,四位同仁應變不及,兩人往左,兩人向右,中間出現空隙,阿嬤立刻鑽過去。

這時候門竟然開了。阿嬤撞上去,「砰」好大一聲,所有人嚇了一跳。

撞到醫師。

比綁約束帶更好的方法

醫師來了,不用看第二眼,直接對我說:「要綁約束帶,或打鎮定劑,你決定。」

「好殘忍喔!」我說,「她只是想兒子,應該還不需要打鎮定劑或綁約束帶。不然這樣吧,你先等我一下,我再試試打給她兒子。」

醫師說:「要快點喔,她情緒起伏這麼大,我擔心她會有突發激烈行為,傷到自己。」

終於通了。我趕緊告訴兒子,先安撫阿嬤。電話遞給阿嬤,「兒子來了,阿嬤,他要跟你說話呢!」

有了手機視訊畫面,阿嬤願意回到沙發區坐下,我一顆心正要放下,阿嬤忽然大叫:「啊啊,你真的死了!我聽不到你聲音。」

我接過電話,原來兒子開會中,無法大聲說話。我請兒子先離開辦公室,到走廊正常說話,讓阿嬤放心。

阿嬤聽了一陣,說:「你不是死了,怎麼還能說話?」讓我們哭笑不得。

終於安靜下來,同仁鬆了一口氣,說:「還好現在電話可以視訊,要是早個幾年沒有智慧型手機,無法視訊怎麼辦?」

這就是為什麼思想永遠要正向,不要有預設立場。不到三分鐘,阿嬤又哭了:「我丈夫死了,我還是要回去辦喪事。」

她丈夫往生二十年,如何能視訊?

有位年輕同仁熟悉手機軟體,建議兒子提供父親照片,用軟體後製,嘴巴可動,再配音,讓照片動起來,彷彿說話。

我認為不妥,也太慢,更何況大有可能無效,於是我對阿嬤說:「你要回去辦喪事,那好,我等一下幫你叫車,你先到桌子旁邊坐下,把要買的東西寫下來。」

阿嬤很認真在寫。我知道乘機轉移已發揮第一步功效。阿嬤安定下來,因為她想做的事有在處理。

通常我們午休結束,放音樂,準備接下來的暖身活動。另一位與阿嬤較熟的長輩跑來問她:「哎呦,你今天怎麼沒午睡了?」

這突然一問,阿嬤停了下來,抬頭,欲言又止。雖沒說話,但表情似乎是反問:「對啊,接下來是體操時間。」

我知道二次轉移發生了,機不可失,就跟照服員說:「快快快,時空背景已經轉到現在,她一定會參加活動,帶過去跟大家一起……」

四點多,女兒來接,阿嬤要回去前,追著我要手機,又想跟她兒子說話。我打給她兒子,錄了幾段畫面,找了衛教用的平版,存在裏面,交給女兒說:「她回去如果有問,你再打開給她看;如果沒有問,就當做沒有這件事情。」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從家庭聯絡簿記載看來,還好之後阿嬤很平靜,直到兒子返回花蓮。

懷舊治療視人而定

之後個案檢討,我跟照服員說,失智是遠期記憶力很好,雖然有些時候我們會覺得懷舊治療有效,可是,如果對於長輩來說這個懷舊是不好的、痛苦的,那就不要懷舊了,因為只會引發她的痛苦,只會讓她更不安。

兒子問我:「白天在你們這裏很正常,為什麼回去後一直出現妄想?」

阿嬤是童養媳,四歲來到富商家裏,長大後就嫁給富商的長子。我告訴兒子:「你試著想想媽媽的成長過程跟背景,就比較能夠善解,為什麼她回家後面對一些狀況,會有情緒起伏。」

「對!晚上回家,吃飯時,媽媽都會說,你自己先吃。」

「在那個年代,全家吃飯時,媳婦是站著的,等全家吃完,才能坐下。她在輕安居常常跟工作人員說,不行,婆婆會責罵。」但她婆婆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過世了。

阿嬤也許在年輕時受到一些創傷,現在年老了跟兒子同住,從輕安居回去後會出現不穩定狀態,因為兒子是她的情緒出口。

我跟兒子提到,「其實媽媽很難得,白天都很配合。她看到你,會想起婆婆,怕因為你而被婆婆罵;她想起婆婆,畏懼的情緒會投在你身上。」這就是家屬跟長輩之間的情感糾結,有些會很強烈。

兒子說:「原來我在媽媽的生命裏,是很重要的人。但我還是心疼,媽媽以前那麼辛苦,會想讓她少做一些事。」

「但那不是媽媽想要的,反而會讓她更焦慮了。」我說,「其實長者背後都有很多故事,每一位長輩來輕安居之後,我會儘可能去問他們年輕時做什麼?本來住在哪裏、生活狀況等。你對他了解的時候,才能站在他的立場,去同理他的需求。」

兒子又說:「以前我們那種大家族,表面很富裕,但精神壓力很大。爸爸很威嚴,過度權威,無法談心,我們被期待很高。爸爸娶小老婆,小老婆地位比我媽高,因為媽媽是童養媳,從小不受重視,被認為很低賤。我真是意不能平,我不是自卑,我是為媽媽不平,她受那麼多苦。明明那些造成她痛苦的人都走了,為什麼還要這樣折磨自己?」

「有時如果你認真去跟媽媽探討,反而會把她以前的傷痛帶出來。」

「請問這真的是生病了?」兒子認真問。

從學理來說叫做「失智」,但對兒子而言,他聽到都是媽媽記得以前那些陳年舊事,到底是現在發生,還是以前發生,媽媽有時也不清楚;如果不去探討,放任媽媽,有時媽媽的行為言語無法控制,對家屬其實也很折磨。

對照顧者而言,我們常常要在「同理」跟「同情」兩邊拿捏好。過度同情,會把情緒一直投入,有時晚上睡前,還在想白天這個阿公怎麼會這樣?那個阿嬤怎麼會那樣?

阿嬤已九十歲,因為老化而無力自己洗澡,但死也不給兒子洗。七十歲的兒子問:「如果她在家又不平靜,我該怎麼做?」

「換個方式,她如果想做事,讓她做;她想煮飯就讓她煮,她需要洗衣服就讓她洗,因為在她眼中,不覺得你是兒子,是她丈夫。你說投射也好,轉移也行,她就是無法接受你幫她做那些事情。你一禁止她,她會很急,也會很氣,對立就出來了,衝突也會增多,這是我們要避免的。」

(慈濟同心圓日間照顧中心主任張幸齡口述)

【輕安居的家庭聯絡簿】

家人上班期間,把失智長者送來「老人學校」輕安居,下班再接回家,享受天倫之樂。老人家就像每天要去上學的小朋友,護理人員就像學校的老師,「聯絡簿」就成為同仁與家人溝通的橋梁。

失智症是因腦部病變造成的疾病。臨床症狀表現是以記憶力減退為主的認知功能障礙,病程進展緩慢,且伴隨妄想、幻覺、錯認、睡眠障礙、重複動作、遊走和攻擊等異常精神行為障礙。由於失智症患者通常有口語表達能力的問題,一些常見的疾病或疼痛容易被忽略。

護理團隊貼心地為每個老人準備了一本聯絡簿,經過一再改良,內容含括:生命徵象、情緒變化、復健治療、娛樂活動項目,食欲、服藥、午休情形,解尿、解便等狀況,工作人員細心評估及實際監測下,能協助早期發現異常表徵,早期介入處理,使長者有更好的晚年生活品質。

對於聯絡簿的使用,家屬也回應,每天看到聯絡簿的內容,讓他們更清楚長者的狀況。輕安居護理團隊具體的記錄,家人即時的回覆,達到以病人為中心的充分關懷與照護;且有助於每週兩次的團隊會議,傳達家屬的第一手資訊給醫療團隊,避免傳話及轉述所造成的錯誤,達到病人安全的目標;能夠直接促進家屬、失智症長者、輕安居日間病房三者間的互動,讓三方關係更為緊密。

而藉由整體評估,護理師及照顧服務員更清楚照護每一位長者的重點,在護理衛教指導下,亦增加家屬對失智症的了解,增加失智症照護技能,無形當中提升照護品質;對於輪調的住院醫師而言,從中能提供個案持續性的變化,幫助醫療團體成員進行評估與決策。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兵燹

【本期封面】攝影/張乾琦
戰亂下的烏克蘭,十八至六十歲男性都要被徵召,全民皆兵,保家衛國。俄烏戰爭發生以來,烏克蘭上下團結抗爭到底的決心,贏得外界尊敬,國際上的精神與物資奧援源源不絕地湧入,支持烏克蘭齊心對抗強國惡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