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田徑種子 發展體育扭轉馬拉威命運

麥克利爾角正舉行一場跨欄競賽。即使面臨各方阻障,仍努力培育人才,為的不僅是未來奧運賽事,更是從根本改變國家命運。

麥克利爾角正舉行一場跨欄競賽。(攝影/Federico Ravassard/PARALLELOZERO)
麥克利爾角正舉行一場跨欄競賽。(攝影/Federico Ravassard/PARALLELOZERO)

馬拉威猴灣(Monkey Bay)筆直的S128公路周邊,景色一成不變:長角豆樹(Carob)與猴麵包樹(Baobab)間的單車、行人穿梭,山羊與流浪狗遊晃著,倉庫外大排長龍等著購買大米的群眾,不遠處,有人正在售賣使用過的塑膠瓶,附近的攤位上,一個男孩在生鏽的烤盤上炸著馬拉威的國民小吃――炸馬鈴薯。此時,我驚覺到不只是攤主,甚至連顧客們也幾乎全都是孩子,放眼望去沒看到幾個大人,沒錯,馬拉威的國民年齡比例相當懸殊,十六歲以下的人口,占全國人口將近一半。

當恩里柯(Enrico)和馬力歐(Mario)決定在這個非洲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發展田徑時,他們就做好了心理準備,有一切都必須從頭開始做起的覺悟,從基礎設備著手,張羅訓練所需的資源,就是一個大工程。幸虧在義大利時他們就從事田徑相關行業,甚至本身就是擁有多年經驗的運動選手,他們利用自己的私人管道徵募了許多看似陳舊,但仍堪用的裝備,例如跑鞋與運動服,並經由他們創立的田徑組織Africathletics整理過後運送到馬拉威。

馬拉威的主要港口猴灣的日常景象。

裝備的問題解決了,但另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是練習的場地,田徑用的跑道必須相當平坦,且沒有植被,地面還不能太硬,但以當地所能取得的貧瘠資源來說,要建造一個合格、安全的場地,實在是另一個大挑戰。

一般民眾一看到「非洲」、「田徑」這幾個關鍵字,或許就會想到「奧運金牌」,但對馬拉威來說,像肯亞那樣奪牌無數的未來還相當遙遠,至少對Africathletics的工作人員而言,參加比賽的最終目標並非獲獎,而是希冀以獎學金制度,讓有才能的孩子得到支援,進而改變他們的人生。相較於成績表現,體育訓練對馬拉威的孩子們而言,更是一種對生活態度的重新學習,從培訓、規畫的過程中,養成孩子們的時間觀念與執行力。

小販與住家聚集於樹下,蒐集、轉賣塑膠製品如油桶、瓶罐的生意興盛,田徑選手們所使用的水壺,都來自這些攤商。

栽培人才背後的弦外之音

這些觀念在非洲普遍缺乏,而這也是馬拉威發展落後的主要原因之一,日常生活齒輪走走停停,無法穩定運行,無論是政策推行,還是發展的效率都不彰的後果。

舉個例子,馬拉威政府在能源電網建設上的延宕,造成許多地區仍得依靠燒柴取火,進而衍生森林濫墾濫伐等環境問題。這種生活方式,說好聽點是樂天知命,說難聽點就是毫無章法,讓馬拉威人民的生活成為「看天吃飯」的寫照,任何不可抗力因素,如氣候不佳導致的農糧欠收,或是影響全球的新冠肺炎,都可能導致村子一整年的經濟徹底崩盤。

由於資源缺乏,部分選手會捨不得穿上鞋就進行跑步與跳遠。

以近幾年的新冠肺炎為例,疫情讓馬拉威的旅遊業收入幾乎掛蛋,原本就不穩定的經濟情況雪上加霜,學校課程停擺讓孩子們待在家的時間比以前來得多,造成家庭暴力或騷擾的情況激增。根據聯合國的報告,五分之一的女孩跟八分之一的男孩都深受其害。可以說馬拉威的民族性就有如蝴蝶效應一般,牽一髮而動全身,接連地影響這個國家的命運,而若能從根本改變,或許馬拉威就能擺脫這片停滯不前的泥沼。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植物肉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因應全球的節能減碳風,速食界龍頭麥當勞也在台灣推出第一顆植物系漢堡,其實這種模擬成肉食的料理並非新發明,從早期的黃豆,到小麥、豌豆、大米等植物性蛋白質,皆可擬真為各種動物肉的纖維。如果口感、營養都可做到類似葷食,又能不殺生,慢慢減少對肉食的依賴,將不失為另一種飲食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