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心存好念,歡喜付出

佛陀說人間是苦,我們也常感到人生總是不順心,由不得自己;可是卻有人生活在頭頂不上天、腳踏不著地的苦難中,照常過得很快樂。一切苦樂,都是人可為之,改變心境與環境,有心就不困難。

編者的話

【大海.島.人】系列,要帶領讀者前往的,不只是台灣本島的海洋,也包括鄰近的離島,遠方的海,海裡各式各樣的生物,以及最重要的,去認識那一位位情深似海,終日與海為伍,在白浪裡沉浮,以海維生,或是尋找生命意義的人。

別把惡習當個性

生活在民主社會裡的庶民,我們當然樂見民主,樂見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但我們不樂見粗暴無禮的言行,把惡習當個性,在網路上任意揮鞭,愚弄人民,藉人多勢眾,將小螞蟻的個人,聚集起來成為網路的巨龍。

吃素護生,推素弘法

我們要活得身體健康,就要吃得營養充足,可是人往往是病從口入,因此很需要大家「法從口出」,說好話、做好事,還要推「好吃」,將正確的飲食觀口口相傳。

力行四法,止息災疫

總而言之,心念一轉,生活都是自在輕安。這波疫情是天地給予的「大哉教育」,期待大家能把握因緣,用恭敬心接納這次機會教育,人人往善的方向學習,在善的道路上落實,同心協力,用愛的力量消弭災難。

境界,是詩的靈魂

詩,不論是古詩或現代詩,都必須講究「意境」與「音律」。儒家推崇《詩經》的風雅頌與賦比興,司空圖較近道家色彩的《二十四詩品》,都脫離不了「意境」。有了意境,讓人有了想像的空間;有了音律,讓詩更具韻味,更有可歌、可詠、可誦的動感與節奏。

編者的話

截稿前最後一刻才遠從歐洲寄來的〈奧地利──內陸小國的抗疫大戰〉一文,是台裔奧地利籍音樂人兼作家楊佳恬,在地的第一手觀察。從被稱做「歐洲病毒輸出國」,到變身成歐陸第一個強制在公共場所戴口罩的國家,這段從輕忽、驚惶,到落實防疫措施的過程,是奧地利疫情從失控到可控的原因,也是東西方國家文化差異的反映。

編者的話

續幾個月來,我們原本熟悉的世界,劇烈而徹底地變了一個樣。觀光景點空無一人;某些商場猶如遭到洗劫;該在天空飛的飛機,一架架停留在地面;運動員進行沒有觀眾的球賽……連同貿易、商業活動,歷經了三十多年才成常態的全球化,被按下暫停鍵,並且未來動向不明。

洗手莫忘惜水

面對嚴峻的天災與疫情,我們僅僅害怕也沒有用,應接受大地的警惕與教育,學習謙卑和敬天愛地的道理,仰頭要向天懺悔,低頭要向地感恩,切莫再沉迷於無所事事的快樂。

疫情為我們上了一堂課

在疫情面前,人類應該學會謙卑,知道自己的渺小。人生苦短,把握短暫的人生,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才是生命的終極目標。有人說:「人人都會死,但不是每個人都活過。」在這裡所說的「活過」,是指活得有價值、有尊嚴、有意義的過程,在經歷這場疫劫之後,但願人人都「活過」,不虛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