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為過去的憾事哭泣

人生有得必有失,得失相抵,又回歸到零。不如意的事忘掉它,做錯的事改正它,痛苦的事放下它,煩惱的事丟掉它,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回歸到零,一切最後都是空,認識一切事物的究竟實相,認識自己的真如本性,放下不能挽回的過去,把握可以妙用的現在,人生有起有落,不要為過去的憾事哭泣,放手過去,把握現在,人生可以活得更精采、更自在。

隻蜜蜂誤闖屋內,屋裡空間不比屋外天地遼闊,蜜蜂急著想飛出去,卻找不到原來飛進來的門路,於是不停地忙碌衝撞,見哪裡有光就往哪裡闖,一下子飛闖東邊的透光紙窗,一下子又飛往西窗,如此不停地東闖西撞,忙成一團,顯得非常慌張。

人生的三種境界

雖然四處碰壁,蜜蜂仍然奮鬥不懈,經過一陣子的失敗嘗試,最後終於找到了原來飛進來的門窗,飛了出去。

白雲禪師目睹了全程,有所悟地寫下一首禪詩:

為愛尋光紙上鑽,
不能透處幾多難;
忽然撞見來時路,
始覺從前被眼瞞。

人和動物都一樣,自己是主角,也是全局裡的布景。當你在看人演戲時,更有別人看你在看戲;當你在戲中笑人的痴時,更有別人在笑觀戲人的愚。蜜蜂在屋內四處碰撞尋求出路,我們何嘗不是在逆境中急著尋求逃避。

白雲禪師參禪悟道,淡泊寧靜,清心寡欲。總是「餓時吃飯,睏時睡覺」,和多數人沒兩般,又和一般人不一樣。

一般人反思太少,罣礙太多,該吃飯時不肯吃飯,該睡覺時不肯睡覺,該工作時不肯工作,該用功時不肯用功,總是在辛勞忙碌、顛倒慌亂中虛擲短暫的一生。

在看透人情世故的禪師眼中,人生存在著三種不同境界:第一種境界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執著凡見「假有」,引來無數喜怒哀樂,招來數不盡、道不出的煩惱憂愁;第二種境界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透過冥思潛修,看穿了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假有,卻偏執於虛無的一邊,落入了消極的空見,既無益於世道人心,又無益生命價值,充其量,只是個多餘的自了漢;第三種境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否定了執空的價值,徹悟了執「有」與執「無」的虛妄,反璞歸真,了悟「真空妙有」真諦,超脫凡聖,到達了「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的究境實相境界。

苦的來源是執著

毫無疑問地,一般人的行為,都受到自己「意識型態」的制約。而我們的「意識型態」又在日常生活中耳聞目視,受教薰陶,點滴悄悄累積而來。於是,有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的佛教十二因緣的生命循環輪迴理論與觀點。

執著「意識型態」是一切正負情緒的來源,左右了正負的態度與行為。一般而言,正向的情緒,往往容易產生正向的態度與行為,容易帶來樂觀與幸福的感覺。而負面情緒與態度則容易惹來可以避免卻未能避免的麻煩與痛苦。

人,從空無而來,最終還是必須回歸空無。從空無到空無之間的這段過程,看似歷歷在目的實有,其實是變易無常的假相。昨天已成過去,今天不會留住,明天尚未到來,世間萬物,緣起緣滅,從來就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存在。所以,《金剛經》總結出一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電亦如露,應作如是觀。」

最陌生的是自己

認識這個喧囂無常的世界,固然不容易,認識自己未出生以前的廬山真面目,更不容易。但要認識這個無常的世界,就必須先認識這個無我的自己。不能認識無我的自己,又哪能認識無常的世界。

遺憾的是,人,最陌生的,不是別人,往往是自己。有這麼一個佛門的故事:

禪院新來一個小和尚,他主動去見智空禪師說:「我新來乍到,先做些什麼事好呢?請大師教誨。」

智空襌師微微一笑,對小和尚說:「你先去認識並熟悉一下寺裡的僧眾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來見智空襌師,說道:「僧眾們我都認識了,接下來我該做些什麼呢?」

智空襌師還是微微一笑說:「肯定你還有遺漏,再去了解,去認識吧!」

三天後,小和尚再次到禪房面見智空襌師,滿有把握地說:「所有僧侶我都認識了,我想做些什麼事。」

智空禪師依然微微一笑說:「還有一個人你還沒有認識,而且,這個人對你特別重要。」

小和尚滿腹狐疑地走出禪房,一個人一個人仔細詢問著,一間房一間房詳細尋找著,在陽光裡,在月光下,他一遍又一遍地琢磨著,一次又一次地尋思著。

不知道過了多少天,一頭霧水的小和尚,走到一口水井邊,他往井裡看,忽然看見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醒悟了,趕忙跑去見禪師,他終於找到那個人了。

姑且不論小和尚找到的是不是真正的自己,但是他總算知道,認識自己的困難與重要。

危機面前難冷靜

佛法有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四念處,處處都在教導我們「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人,受了一點委屈,見人就訴苦;別人給他一些忠告,他總會不服氣地說:「你太不了解我了!」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其實,真正不了解自己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不了解自己,不是因為沒有「自知之明」,而是因為自己根深柢固的存在「妄想執著」,習以為常地戴著日積月累、一層又一層的面具,不知也不願意揭開這個緊緊黏縛的假我面具,當然也就看不到自己真實本具的面目。

由於貪瞋痴慢疑和猜嫉等妄想執著的私欲,人類在危機面前,總是無法保持冷靜,於是天災人禍頻傳,火災、水災、風災,饑荒、瘟疫、兵災等大小三災不斷,惹禍的是權勢人物,受苦的是平民百姓。

人世間的一切都不是永恆的,都存在著「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生老病死」,新陳代謝、新新生滅的自然法則,人類必須勇敢地面對它、尊重它;對於造成痛苦煩惱的諸多妄想執著,要懂得解決它、鬆綁它、放下它。

覆水難收忘掉過去

有這麼一則故事,發人深省:

杜維琦經常為很多事情發愁,他常為自己犯過的錯誤自怨自艾,也總是想著那些做過的事,希望當初沒有這樣做,也回想那些說過的話,後悔當初沒有把話說好。

一天早上,全班到了科學實驗室,老師溫斯頓把一瓶牛奶放在水槽邊上,大家都坐下來,望著那瓶牛奶,不知道這堂課和它有什麼關係。

過了一會兒,溫斯頓老師突然站了起來,一下子把那牛奶瓶打碎在水槽裡,同時大聲說道:「不要為了打翻牛奶而哭泣。」
然後他叫所有的同學到水槽旁邊,好好地看看那瓶被打翻的牛奶。

「好好的看一看,」他對大家說:「我希望大家能一輩子記住這一堂課,這瓶牛奶已經沒有了,你們可以看到的。無論你怎麼著急,怎麼抱怨,都沒有辦法再救回一滴。只要先用一點思想,先加以預防,那瓶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現在已經遲了,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只是要把它忘掉,丟開這件事,去注意下一件事。」

杜維琦對這堂課感觸頗深,他終於明白自己的苦惱都來自何處了。

人生有得必有失,得失相抵,又回歸到零。空就是零的狀態,是一種沒有負擔的平衡、平靜、平和的狀態。不如意的事忘掉它,做錯的事改正它,痛苦的事放下它,煩惱的事丟掉它,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回歸到零,一切最後都是空,認識一切事物的究竟實相,認識自己的真如本性,放下不能挽回的過去,把握可以妙用的現在,人生有起有落,不要為過去的憾事哭泣,放手過去,把握現在,人生可以活得更精采、更自在。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藍色國土

【本期封面】攝影/王文彥
一艘美麗的尼普頓(Neptune)五十呎單體帆船,載著十多名潛水客,正駛向龜山島著名的潛水祕境「牛奶海」。海洋作為國土的延伸,本該暢行無阻,但受限於歷史因素與行政官僚的保守心態,綠燈變紅燈,台灣人竟因被放大了的恐懼,退縮困守於小島。拋開狹隘的島國心態,開放水域讓國人馳騁其上,才是海洋國家該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