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力量可以創造奇蹟

人世間無不是善,也無不是惡。是善是惡全憑一個正念。心正了,念頭對了,是非善惡自然條條分明,待人態度和處事原則自然有分寸。

人問佛陀:「如何對待不喜歡的人?」

佛陀說:「報之以微笑,默默離開就好。」

又問:「如何對待喜歡的人?」

「真情流露,真誠相待就好。」佛答。

問:「如何對待別人的錯誤?」

答:「懂得寬恕,能夠原諒就好。」

問:「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

佛說:「勇於承認錯誤,敢於改正就好。」

問:「如何讓別人喜歡、怎樣被別人尊敬?」

答:「先喜歡別人,尊敬別人就好。」

事物相對,也彼此互補。

一位先知對他的信徒說:「我可以把對面的大山叫過來。」

信徒說:「真的嗎?我們拭目以待。」

於是,先知面向大山高聲呼叫:「大山過來!大山過來!大山給我過來。」

信徒滿懷期待,可是大山仍然如如不動,沒有過來。

正當大家心存疑惑之際,先知說:「大山不過來,我們就走過去。」於是他邁開大步向山走去。

「山不轉人轉」,不就是一個轉字。山不繞著我們轉,我們可以繞著山轉啊!叫大山過來目的不就是要彼此靠近嗎?誰過去,或誰過來,不都是一樣嗎?何必執著一定要大山靠過來。

這就是先知要告訴門徒「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的道理吧!

痛苦可以是一種折磨,也可以是一種昇華。

如果能全神貫注承受痛苦,就會發現原來痛苦並不可怕。如果能欣然接受痛苦,就會發現原來痛苦也是一種祝福的力量。

心念可以包容百種悲傷,產生萬種喜善,只要時時煥發清澄無染的正能量,凡事往好事想,痛苦是一種逆增上緣,恨也會向愛轉變。

奇蹟是一種神奇的力量,源於殊勝因緣,念頭一轉,世界變得不一樣,奇蹟就出現。

一念三千,三千一念,是苦是樂,都在一念間。慈悲是照亮黑暗的光,實踐能創造神奇的力量。踐行慈悲,就會顯得非凡。

有人問智者:「如何消除緊跟著自己的陰影?」

智者說:「只要你轉個方向,面對太陽就可以了。」

禍福自招,苦樂自找。事情,別人可以幫你做;吃飯睡覺,必須自己來。悲苦和喜樂,都是一種心態,看你是要背對太陽,或面向陽光。

宇宙浩瀚,不妨想像:你吸入的每一口氣,都是宇宙慈悲的供養,你吐出的每一分鼻息,都是能量的擴散。日沉月浮,地球也需要生息,節制欲望,才不會增加地球的負擔。

沉得住氣是一種了不起的才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心若靜,處處都是美景,都是動人的畫面。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是一首詩,也是一種意境;是唐朝詩人王維看畫的心得感言,讀其詩,猶如看一幅生動的山水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相融了,人與詩兩忘,心中一片祥和平等乾淨。

一位聖哲對門徒說:「你了解事情無好無壞,也知道事情有好有壞。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個轉捩點。從此以後,你開始學會內省了,也會開始向內心觀照。外界的一切事物,具有非凡的意義,也都毫無意義。一切都存在於你心中的選擇。」

這位聖哲一定是一個大澈大悟的人。他講的沒有錯,眾生平等,世間萬物,無好無壞。有好有壞是分別心。知道「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承認事物好壞的有無,不斷向內心探索,是件好事。

大千世界,朗朗乾坤,悲喜人間,喧囂社會,愛恨情仇,都是一部長篇巨著小說,一齣精采絕倫大戲。在小說裡、大戲中,每個人都是參與者,都是劇中人,沒有人是旁觀者。生旦淨末丑,都有人扮演,擔任哪一種角色,不是被指定,而是自己的選擇。演好自己慎選的角色,不要被負面激情所轉,而是主動轉動美善能量,人世間的結局就會不一樣。雖然個人的戲分總有落幕的一天,但人間大戲永遠會上演,莫說和自己無關,其實人人都是大梁。

善財童子要出門採藥,文殊菩薩對他說:「把不是藥的採回來。」善財童子領命出門。

過了不多時,善財童子空著竹籃回來,對文殊普薩說:「我看遍大地都是藥。」

文殊菩薩說:「那麼就把是藥的採回來。」善財童子又出門了。

不久後,他還是空著籃子回來,對文殊菩薩說:「遍大地都是藥,不知道要採哪一種。」

「只要是藥的,就採來。」於是善財童子就地隨手摘了一莖草,遞給文殊。

文殊菩薩拿起這莖草對大眾說:「這莖草能殺人,也能救活人。」

是的,大地的一切花草樹木,無不都是藥,也都不是藥。是藥,或不是藥,存乎一心的識用。

人世間無不是善,也無不是惡。是善是惡全憑一個正念。所謂「邪人說正法,正法亦為邪;正人說邪法,邪法亦為正。」心正了,念頭對了,是非善惡自然條條分明,待人態度和處事原則自然有分寸。

就像文殊菩舉起的那莖草一樣,能殺死人,也能救活人,就看拿在什麼人的手上、用在哪一個地方、而且知道怎麼用?所以能創造奇蹟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是自己心中的一念。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花蓮大地震

【本期封面】攝影/白舒華
地震後,中橫公路東段立刻斷電斷訊,從天祥到西寶八公里,沿路都是這樣滿地破碎的景象,太魯閣峽谷美景化為黃沙淚,從千呎高流入峽谷立霧溪畔。《經典》獲得第一手現場影像,怵目驚心。沒了遊客,留守天祥、布洛灣等處的飯店員工、農場居民數十人,度過如孤島棄兒般的數週,迄今閣口到天祥邊坡土石仍不時滑落,交通管制中,太魯閣國家公園無限期封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