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之島的韌性與哀愁

防震抗災人人有責,讓大地得以休養生息,減少不必要的破壞,否則經濟再好、建設再多,都不如讓人民有追求居住安全和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

爾摩沙!」這是大航海時代,西方國家發現台灣時的驚呼,意思就是「美麗的島嶼」。

台灣固然美麗,但也潛藏著莫大的危機。這個危機,也是台灣之所以形成的生機,那就是地震。我們既自豪地稱台灣為「美麗之島」,也要承認台灣是危機重重的「地震之島」。

台灣位於地震活躍的環太平洋火山地帶上,地處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處。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平均八十二公釐的速度朝西北碰撞歐亞板塊,因此台灣地震頻繁,據稱台灣共有至少三十多條活動斷層。

我們每天生活在「地震之島」上,對地震已司空見慣,早已練就了一種處變不驚的本事,自覺地知道要和地震和平相處――不論你願不願意。所以也就養成與地震共存的生活態度和方法。

外國朋友可能認為地震是一種可怕的無常。對台灣民眾來說,地震卻是一種如常,除非遇到無常中的特別無常,才會驚覺地震原來還是相當可怕。

規模七.二的天搖地動

芮氏規模七.二的強烈地震,除花蓮遭遇二十五年來未有的激烈搖晃,造成山崩、石落、路毀、樓倒、屋損、十七人罹難,二人失聯,一千一百五十五人受傷的嚴重災情外,震波所及各縣市也分別傳出房屋受損災情,引起世界各國媒體的關注和救援團體的關懷,他們認識到,台灣除了是美麗之島,也是有情有義的美善之島。

尤其地震之後的急難救援和災民安置,民間和政府合作無間,慈善組織和大量志工紛紛投入賑災工作,普遍獲得國際好評。例如慈濟基金會的快速動員,搜救總隊和紅十字會等團體加入搜救賑災行列也讓人動容。大家分工合作,各展所長,有條不紊地進行搶救、膚慰、賑濟和災民的安置。台灣歷經各種大小地震之後,都能像浴火鳳凰,歷劫重生,展現了地震島的堅忍不拔韌性,這些慈善組織,這群無私志工的貢獻,功不可沒。

誠如證嚴上人所說的:「台灣無以為寶,以善以愛為寶。」因為台灣的善與愛的正能量,才成就台灣之美,也才淬鍊出地震之島的韌性。讓世界看見台灣無與倫比的人性光芒。

台灣民間團體和志工,表現出來的美善和愛的正能量,需要社會大眾給予鼓勵,尤其需要媒體的正面評價和肯定。但我們鮮少看到媒體這樣做。有人感嘆:「燈塔底下總是最黑暗。」難道果真如此嗎?我們的媒體也要捫心自問。

台灣每次發生災難,都有善的影子和愛支撐。慈善組織和龐大的志工就是最大最強而有力的支撐後盾。不論災情發生在何時、發生在何處,這些善與愛的力量就會快速出現,對災民即時伸出援手。

用感同身受的心,讓災民能感受到有尊嚴、有溫度、有隱私、有人性,親切的就像接受親人的幫助般自在,是所有慈善志工團體的用心。這種雖非親人更勝親人的賑災過程,細膩而真誠,就是台灣的真正核心價值,是台灣真正有形無形中體現的軟實力。

見證慈濟軟實力

這種台灣厚實的軟實力,國際人士看到了,國際媒體也看到了。他們在親自到災區採訪災民安置點的時候,發現了賑災的亮點,看到台灣善良的軟實力。

例如,慈濟基金會研發的安置災民的隔屏、環保毛毯、可收納的福慧床、福慧桌椅,不僅給災民有隱私、有尊嚴的安身處所,安置現場還有各種充飢的食品、止渴的飲水、禦寒的毛毯,秩序井然而和諧,陳設乾淨而整齊,相較於日本能登半島地震的災民安置,高下立判。所以日本媒體圖文並茂地加以報導,尤其突顯慈濟的安置隔屏、福慧床、福慧桌椅的創意,給予災民滿滿的尊重。

一張慈濟安置災民隔屏的照片,一篇身歷其境的文字報導,一個令人深思的「日本完敗」標題,引來台灣媒體的震撼,爭相引述報導。

我們除了佩服日本媒體的用心和無微不至的觀察力外,也感嘆我們國內媒體總是在尋找國外的美與好,卻不見台灣真正的寶。這或許是因為太貼近,太習以為常的事情總是被忽略看不到,等到國外媒體大幅報導,才驚覺原來台灣有這麼多的寶。難怪有人對這種現象,自我解嘲地說:「這是出口,然後轉內銷。」

其實,不論是福慧床、福慧桌椅和環保毛毯等救災物資,慈濟早已研發多年,並在國內外的大小災難埸所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慈濟國際賑災幫助過的一百三十多個國家,對它們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廣受災民的喜愛,贏得各國的欣賞和好評,紛紛表示不敢相信這是被丟棄的礦泉瓶研製出來的產品,而且實用有人性,在國際上贏得好名聲,是台灣人的驕傲,可惜在台灣鮮少看到報導。

台灣的大小地震災害歷史斑斑,都應心生警惕。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芮氏規模七.一的中部墩仔腳大地震,是近百年來死傷最嚴重、房屋倒塌最慘烈的一次,當時死亡人數高達三千二百七十六人,受傷一萬兩千○五十三人,房屋全倒一萬七千九百○七戶,半倒三萬六千七百八十一戶,受損者不計其數,而當時台灣總人口數才五百多萬,從傷亡比例來看,可說相當驚人。

又如二十五年前,也就是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的南投集集大地震,芮氏規模七.三,罹難人數高達兩千四百一十五人,失聯二十九人,受傷一萬一千三百○五人,房屋全倒五萬一千七百一十一棟,半倒五萬三千七百六十八棟,山毀土崩,九九峯頓成禿壁荒山,那時台灣人口約兩千一百多萬人。

又如梅山大地震、白河大地震、花東縱谷大地震等等不勝枚舉,從台灣南部到北部,從西部到東部,斷層所到之處,無不都帶給台灣或大或小的威脅。

經過數世紀的地震洗禮,台灣似乎「好了傷口忘了痛」,平常不把地震當回事,等到嚴重地震帶來特大傷害時,才又喚起了防災意識的熱潮,但隨著時間沖淡了記憶,淡出了悲痛,又開始只留下傷疤,忘了痛。

山河危脆宜慎思

對政府來說,經濟成長才是王道,對百姓來說,大量建設才是重點。於是為鼓勵設廠,土地的取得給予方便;為築路,輕易容許填土挖山。大規模的開發,原本平和的山河大地,激起了人為的千層浪。山林不保了,生態惡化了,環境不保,全球氣候變遷,不是豪雨成災,就是無雨乾旱,加上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推擠,台灣地震不斷,災害更為頻傳,最終我們是受益還是受害,用統計數據分析,答案應該不難得知。

經過這次花蓮大地震,台灣生態環境和土地開發有必要徹底地做個總體檢了,台灣的居住正義也需要被正視。天威難測,我們目前確實無法對抗突然而來的地震,但可以預防或降低地震帶來的傷害。

首先,山體不能再被任意開腸破肚;厚德載物的土地不能被漠視地任意掩埋開挖;森林不能再被濫墾濫伐;農地不能再被輕易地變成工廠;山崖護坡必須被重視強化;四、五十年的老房子需要獎勵重建,老舊社區也需要政府給予鼓勵更新。尤其應該認真做好地質調查,務實梳理台灣地震斷層分布,並嚴禁在斷層帶做大規模開發。

防震抗災人人有責,讓大地得以休養生息,減少不必要的破壞,否則經濟再好、建設再多,都不如讓人民有追求居住安全和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擦亮空間記憶

【本期封面】攝影/鄭映航
建於一九二五年的林懋陽故居(一德洋樓),融合了閩日洋三種建築語彙,更融入了部分戰後的眷村建築,總共匯集了二〇年代、三〇年代、五〇年代等多個時代的建築,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些歷史建築過去大都被隱蔽在城市角落,歷經搶救保存活化再利用的過程,為城市留下獨一無二的歷史與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