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玲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潘美玲 相關的文章

亞蔬 世界蔬菜中心

五十年前,在國際協力下,台灣超前部署成立一個蔬菜種原庫,今日無論在種原保存、農技研發、海外援助上屢獲國際肯定。

植物肉 另一種蔬食選擇

從植物原料到「肉」片之間,距離並不遙遠,透過現代食品科技,黃豆、小麥、豌豆皆可成為肉食的替代蛋白。全球減碳風潮之下,素食帶動新一波的飲食革命,動口也能愛地球,何妨素素(試試)看!

台鐵,下一站 企業文化的醬缸vs.民營化的曙光

鐵路是交通工具,也是一道迷人的風景。一百多年來,台鐵從現代化的火車頭,到今日面臨嚴峻的挑戰,重新找到台鐵定位、落實班表、調整票價,或許可以贏得新的契機。

台灣鐵道上的俄羅斯輪盤 太魯閣號的椎心泣血之痛

太魯閣號意外敲響警鐘,台鐵一年兩億人次的載客量,若未能正視鐵道安全管理,坐上火車,你、我將被迫玩上「俄羅輪盤遊戲」,難逃無常?

無用大用 農林剩廢的翻轉經濟

農林剩廢隨時都可能在我們身邊,但一般人多選擇視而不見、敬而遠之。看似棘手的農林剩廢,其實卻是有機農業、再生能源的一帖解方,善用農林植物生質能源,「以竹代煤」可解今日缺電的燃眉之急。

源明枝綠 在人間修行的建築師

早期建築普遍使用木材構築,今日則因大量使用混凝土造成環境負荷。甘銘源與李綠枝為減少地球CO2排放量,致力以專業守護。這一對建築界的神鵰俠侶,以一顆清淨的心,為人間築美善。

建竹未來 愈消費,愈環保

全球溫度處於正負二度C的危急存亡之際,民眾在消費習慣上趨於謹慎,且更具環保意識,竹子在生長速度、減碳效率,比木材有更出人意外的表現,多多利用竹子,可以取代木材、鋼筋用量,亦可達到減塑目的;地球未來的命運,端視我們如何將有限資源,智慧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