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下一站 企業文化的醬缸vs.民營化的曙光

鐵路是交通工具,也是一道迷人的風景。一百多年來,台鐵從現代化的火車頭,到今日面臨嚴峻的挑戰,重新找到台鐵定位、落實班表、調整票價,或許可以贏得新的契機。

色彩繽紛的台鐵車廂。(攝影/金成財)
色彩繽紛的台鐵車廂。(攝影/金成財)

鐵的企業形象在一次又一次的鐵道事故之後逐漸崩壞,每次意外一發生,台鐵即成了過街的老鼠、千夫所指的罪人。

但前交通部長賀陳旦卻疼惜著台鐵有難言的苦處:「在省府時代,台鐵就是一個必須時時回應地方需索的機構。」上級長官的各種有理與無理的要求:應不應該設站、要不要加班次、站站停靠?無論如何一定得準點?種種決定都不是台鐵內部專業人員能做主的。在運務的經營壓力、票價成本的虧損、複雜度高的工程交辦之外,設備採購、人事派任、民代的政治關說……種種交相煎逼下,它一率概括承受,拖著百年沉痾的龍鍾老態默默地撐下去。

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採購列車的車速一年快過一年,班次要多、到站要準時,因為「速度與效率等於進步現代」,「安全」反而成了最後一項優先排序?

四月二日太魯閣號的意外事故,異物入侵的工安問題固然是肇事主因,但賀陳旦也提到,一百三十公里的高速行駛,在行經緊鄰工區的轉彎路段時,需不需要有自保的安全減速機制?台鐵有賦予司機員這樣的權責嗎?發現異常,停車可以成為司機員的一個選項嗎?還是必須「駛」命必達?

溫仲良形容今日的台鐵有如「小媳婦」,公婆(主管機關)不疼、老公(乘客)冷淡、偶爾還要被妯娌(高鐵)欺負一下。

「台鐵承擔了台灣由農轉工的經濟發展歷程,以及在這段歷程中城鄉關係的轉變,許多台灣人的成長記憶都是在台鐵搭乘的記憶中一起完成。」他表示,正視台鐵的文化價值,可能比去跟妯娌(高鐵)比光鮮亮麗、比運輸效能還要重要,如果不能有這樣的價值轉型,繼續「以己之短,攻彼之長」,將會不可避免地仍落居下風,無法達到預期的改革效果。

火車站,許多台灣人成長記憶中的驛站,深繫台人情感的歷史,也正是台鐵無可取代的文化價值。(攝影/黃世澤)

等待兌現的空頭支票

交通部長任內未能將台鐵民營化曾是賀陳旦的一大遺憾。

「民營化、公司化並非一個藥到病除的解方,但卻是一個不可免、必須大家一起長期努力的方向。」他剴切地說道,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具體作法。

面對運輸市場上的變局,首先台鐵應該找到自己的定位,究竟是長程的城際列車抑或是短距離的通勤列車,不同的定位都將影響日後的車輛採購與班表制定等方向。

其次在票價的調整上,他表示,台鐵已經有二十五年未曾調整票價,這種不顧成本績效的作法,實在很難激發員工進步的動力。「其實早在十三年前,台鐵調漲票價就已經是個被行政院通過核定的方案,但當時因為二○○八年的金融風暴而暫緩,延宕至今。」彼時,高鐵也才剛開始營運,但那個時候他已經看出台鐵即將面臨一場不公平的苦戰,未來的情勢也將更趨劣化。

今日台鐵乘客的屬性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某些區域少了一般通勤族,觀光遊憩的乘客比例卻大幅提升,透過現代電子票務與數據技術,可以對旅客行為作出準確分析,依此制訂合理費率,也可依據季節或乘客忠誠度設定常客優惠等多元票價。走營利導向並不見得會在服務品質上打折扣,端看你如何以企業化的眼光適度調整、靈活經營。賀陳旦認為,落實班表和調整票價,是贏得乘客和員工信任的不二法門。

台鐵改革非易事,這一個浩大且艱鉅的工程,除了需要政府有破釜沉舟的決心,人民的支持更是強大的後盾。賀陳旦語重心長地說道:談公司化,需要長期有信任的溝通才能找到反彈少的變革方案,而信任是一開始的關鍵。

安全風險的紀律來自組織信念和價值觀,改變從「心」開始。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禁要問,府院欠了台鐵十三年的票價調漲,是不是到了應該要兌現的時候了?

作者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本文出自

清法戰爭的基隆戰場

【本期封面】圖片提供/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十九世紀末,法國人薩勒以鏡頭記錄清法戰爭下的北台灣戰場,山頭上,法軍主砲轟擊的濃濃白煙,戰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兩方對峙,勝敗未卜。薩勒的攝影目的原本是為了獲得軍事情報,而攝影作為偵察的一種方式,對當時台灣的地形景貌、氣候變化、生活痕跡等做出了清楚的紀錄,卻也意外地為今日留下了難得的歷史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