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才健

江才健,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任《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帶給你每月一則富有人文的科學資訊。

江才健 相關的文章

臣服還是傲慢的天才

人類過去所有「文明」,都一再強調臣服自然力量的「智慧」,近代科學文明對於自然宇宙所展現所謂悲憫與覺悟,其實依然是最最傲慢的。

希格斯去世與高能物理的嬗變

高能實驗物理變成大計畫、大預算,失去小規模實驗探索自然奧祕的精神與感受,也失去了實驗結果所帶來的啟發。

科學知識傳播神聖化的迷思

二十世紀下半中的科學知識傳播,已意識到將科學知識神聖化的趨勢,認為無論是由國家社會支持的超大型科學技術計畫,到私營企業過度無羈的創意,相對於當前人類所面對的,如疾疫飢荒和貧富差距的緊迫性,都應該由道德層面嚴予批判。

科學的紊亂時代

科學雖說面對如此紛擾紊亂的發展表象,並不代表就會有快速明顯的改變。目前的學術研究體系,一方面因其建制森嚴,規範嚴整,有其客觀可恃的地位,另方面當然難免因此造成對新創視野的窒息作用。

由王浩論生物學談起

生物科學愈益炫技繁複的發展,不但阻隔了生物學本身的知識溝通,讓許多生物研究偏離本質與意義問題。像王浩關注知識內涵深刻邏輯意義與價值的思維,隨著當前生物學領域快速發展新技術呈現出來的諸般表象,愈來愈失去了受到關注。

什麼樣的科學資助體系最有用

科學研究和許多思想創造領域中的真正秀異之士,在人類社會中都應該是常態分配的,二十世紀以降的政府支持科學研究體制,其實是某種程度的揠苗助長,催生出太多立志過高的所謂科學逐夢者,也造就出當前這樣一個尾大不掉的科學資助體系。

科學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

在現今留存的歷史記載中,人類起始對於宇宙物質生命的思維,是純粹客體式的描述,容或有一些主觀推理,現代科學開始利用人為控制的辦法,來了解宇宙的物質生命和自然現象,是相當主觀的人控思維,不再是純粹客觀的。

韓國的科學和諾獎焦慮症

科學是一種哲學,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論,一種探究世事的方法,與一個特殊體制對於一種學位的要求無關。

談談原子彈的那些事兒

近時因為電影《奧本海默》,原子彈這個久已未聞的武器,再被提出討論。要探究德國研製原子彈的計畫,就不能不談論偉大的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

奧本海默的命定悲劇

奧本海默有如人類歷史大洪流中的一個工具,成為造就這項科學偉業的關鍵推手,給他自己,也給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命定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