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之歌 巴塔哥尼亞高原

巴塔哥尼亞雖地廣人稀,卻是阿根廷人心中的國家象徵,極地外罕有的壯麗冰川,融水匯入以阿根廷命名的最大淡水湖。

湖畔平原上世代騎馬馳騁的高卓人,見證了高原的歷史和興衰。(攝影/Enrico Martino)
湖畔平原上世代騎馬馳騁的高卓人,見證了高原的歷史和興衰。(攝影/Enrico Martino)

使我們破產,巴塔哥尼亞(Patagonia)仍會屹立不搖。」每當阿根廷陷入經濟危機時,當地人總是這麼說。我們常說人是順應地理環境而生,巴塔哥尼亞的環境與特性確實大大影響了阿根廷的歷史發展。巴塔哥尼亞包含從安地斯山脈東麓的科羅拉多河到南美最南端的合恩角(Cape Horn),長達兩千公里,涵蓋了阿根廷三分之二的領土,而這片幅員廣闊的土地人口數竟不到二十萬,僅占阿根廷人口數的5%。

大腳怪的故鄉

家喻戶曉的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在西元一五二○年首次登上巴塔哥尼亞,當時麥哲倫稱這片土地為「Patagones」,即為西語中的「大腳人」,因為記載中他們在此發現了身形高大、全身毛茸茸的大腳人,文獻記載大腳人的那雙「大腳」讓他們行動緩慢,並長著一對大耳朵以抵禦寒冬。「大腳人」的真身其實是當地的原住民,他們將大量獸皮裹在腳上,以便在嚴冬中行動自如,儼然成了一雙大皮靴,這讓麥哲倫聯想到十六世紀小說中的人物,巴塔哥尼亞因而得名。

德塞阿多灣的峽灣地形,仍然保持著青年達爾文在小獵犬號上見到的樣子,巴塔哥尼亞之旅,是他研究生涯的重要基礎。

以安地斯山脈為分界,巴塔哥尼亞分為兩部分:位於太平洋與安地斯冰河間的智利屬地,以及從山地延伸到大西洋的阿根廷平原。

在這片一望無際的平原上,龐佩洛寒風(Pampero wind)終年猛烈地吹襲著,彷彿要將一切都吹往合恩角。當地的卡車司機們已然熟悉了這種地形與氣候,方向盤在他們手中,有如船舵一樣操縱自如,偶然的會車中,他們就像駱駝商隊一樣打著招呼。然而再怎麼熟悉,似乎也比不上久居此地的卡韋斯卡爾(Kawèskar)人,有趣的是,在這些當地印地安人的詞語中,卻找不到「早安」這樣的詞語,或許因為在他們的神話中,有位名叫Mwono的神明能製造雪崩,而Kawtcho則只消一夜就能掐死所有人,在他們那由暴躁的神明們所創造的艱苦世界中,求生,比問候更重要吧。

直到一世紀前,卡韋斯卡爾人遍布於廣大的巴塔哥尼亞,長久以來,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世上唯一的居民,直到阿根廷政府發動了「第二次荒漠遠征」,為了擴張領土,這場軍事行動無情地驅逐了當地土著。「為了發展與財富,我們必須清出空間。」

十九世紀時,荷西.孟代(José Menendez)是巴塔哥尼亞的大地主,他將數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以長長的鐵刺網圈圍起來,其中飼養了一百五十萬頭綿羊,讓阿根廷搖身一變成為當時世界第七大羊毛出口國,他也因此被稱為「綿羊男爵」。

馳騁草原的高卓牛仔

知名的「阿根廷牛仔」高卓人,一年有數月過著孤獨的放牧生活。

世代生活在這片草原的高卓人(Gauchos),無疑是阿根廷的象徵之一,時至今日這群「牛仔」仍然與羊群為伍,在草原上生活著。即使今天他們漸漸捨棄傳統方式,轉而使用來自澳洲的技術處理羊毛;漸漸捨棄馬鞍,轉而騎上摩托車穿梭在草原上,但在這個充滿汙染的時代,他們對於環境的傳統價值觀的堅持是不變的。

在此同時,許多億萬富翁如席維斯.史特龍、泰德.透納,以及知名企業如班尼頓,紛紛入駐巴塔哥尼亞,大多數是為了農業以外的目的。「現在的巴塔哥尼亞到處都看得到寫著『私人財產,閒人勿近』的牌子。」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露西雅無奈地說道,她在蒙特迪內羅(Monte Dinero)鎮的一座歷史悠久的牧場工作。「許多阿根廷人其實是反對外國人購買土地的,但是許多牧場、農場都年久失修,乏人問津,最後只剩轉賣一途。」

維基尼角(Cabo Virgenes)是麥哲倫海峽的入口,險惡有如地獄的海象,讓許多船隻葬身於此,維基尼角燈塔便為此而生。鄰近燈塔的公墓為這一段悲慘的歷史做了見證。

一五八四年,一群西班牙人來到此地,覺得這裡氣候宜人,適合居住,打算在此建立殖民地,占領海峽的兩側,並用巨大的鐵鍊將海峽封鎖,以收取來往船隻的過路費;但是好景不長,寒冬所帶來的寒冷與飢餓陸續奪走了他們的生命。而公墓墳上的空瓶則述說了另一段故事:Conrado Asselborn是位殺人犯,被判決流放至此,住在一個簡陋的棚屋內,這個懲罰對他而言,顯然比把他關在監獄內要來得嚴酷多了,多年來只能靠獵捕狐狸,以及與航經此地的水手交換食物與酒維生,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他在一九九二年選擇用一把來福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墳上的這些空瓶來自一百五十公里外的里奧加耶戈斯(Rio Gallegos),民眾長途跋涉來到這裡祭拜,因為傳說祭拜這些亡魂能保佑他們生意興隆。

牧羊人正在挑選羊隻(左圖);高卓人剃下的羊毛,使阿根廷維持羊毛大國地位(右圖)。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玩字型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當活版印刷成為往昔,它所留下的鑄字、排版技術,依然叫人懷念。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書寫工具,活版印刷前,漢字以毛筆寫就,既記錄了日常,也留下許多名帖;電腦誕生後,前兩者皆走進歷史,不再是書寫的主流,然而它們獨一無二的特色,仍是當代字型設計師靈感與創意的來源,豐富字型變化的最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