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慈航 無國界的海上醫院

塞內內加爾首都達卡的港岸邊停泊著一艘醫療船。船上數百位志工、醫療人員,為當地帶來醫療援助,也將來自各地的希望火種傳送到這片土地上。

塞內內加爾首都達卡的港岸邊停泊著一艘醫療船。(攝影/Franck Renoir)
塞內內加爾首都達卡的港岸邊停泊著一艘醫療船。(攝影/Franck Renoir)

○二二年十一月七日,我與馬克(Mark)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卡(Dakar)有約。清晨時分的高原區(Plateau district),群鳥盤旋的天空有些陰沉,然而氣候卻是十分炎熱,即使離會面地點僅需步行十分鐘,但要走出涼爽的旅館,直面迎接撲面而來的熱浪,還是需要鼓起一點勇氣。

馬克任職於非政府組織「慈悲之船」(Mercy Ships)旗下的醫療船「非洲慈善號」(Africa Mercy)的通信班,他與妻小已經住在船上數年之久。非洲慈善號原本停泊在自治港口,但為了騰出船位給來自印度,卻因為俄烏戰爭而滯留在此的運米商船,必須暫時駛至一座拆船廠停泊,也就是我今天即將造訪的地點。走過滿是紅褐色塵土的河岸,長一百五十二公尺,寬二十四公尺的非洲慈善號便映入眼簾,潔白的船身上以藍漆寫著組織的名稱,深藍色的煙囪則以白色點綴。

登上艦橋,馬克與一位保鑣已恭候多時。這位保鑣的來頭可不小,他來自赫赫有名的廓爾喀(Gurkhas),廓爾喀人以驍勇善戰聞名,英軍中甚至有專屬的菁英部隊,將這艘船的安檢業務交給他們令人十分放心,保鑣給了我一張通行證,方便我在船上自由進出。

來自數十個國家的醫護人員遠道而來,義不容辭地協助醫療且不收分文。

馬克告訴我,慈悲之船的發想起源於一九六四年,克萊歐颶風(Hurricane Cleo)重創了巴哈馬群島(Bahamas),年僅十九歲的唐.史帝芬斯(Don Stephens)與一群基督徒在一個簡陋的棚屋中避難,其中一人說道:「如果這時候能有一艘船駛到我們面前,帶來醫療用品和補給物資,那該有多好呀!」這番話或許只是絕望中的祈禱,卻深深啟發了他。往後的數年中,他不停歇地研究調查,發現全世界最大的一百個城市中,就有九十五個是港口城市,而世界將近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離海岸線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地方,因此他認為,一艘能四處移動的醫療船將能幫助許多人,於是在多年的努力之下,這艘慈悲之船於一九七八年從瑞士正式啟航。

醫療船抵達目的地後,即與當地政府機關合作,根據當地的需求因地制宜提供協助,有時不僅提供單純的醫療支援,更協助加強當地衛生系統、進行基本衛生教育,以及培訓當地醫護人員,甚至連基礎設施及農業問題都包辦了。當地政府往往都會向人民公告醫療船的來到,並鼓勵他們在指定日期前來進行身體檢查與健康諮詢,這艘慈悲之船至今已經幫助了將近兩百八十六萬人。

船上一位塞內加爾青年正在接受手術前的核磁共振檢查。

非洲慈善號的前身是一艘於丹麥運送貨車的渡輪,在蘇格蘭的巴爾奎基金會(The Balcraig Foundation)以及許多捐款人的支持下,慈悲之船於一九九九年收購了非洲慈善號,並將它從一艘渡輪改裝成一座海上醫院,於二○○七年正式服役。慈悲之船是目前全非洲大陸最大的醫療船隻組織,非洲慈善號是它所擁有的第五艘船隻,也是目前唯二服役中的醫療船,另一艘現役船隻名為「世界慈善號」(Global Mercy Ship)。

無藩籬的水上小村莊

穿過安檢門後,在我面前的是一個既寬敞又典雅的接待廳,左舷為餐廳,這間餐廳在短短十個月內提供了超過兩萬八千份餐點。「這十個月間,船上總共消耗了七萬七千顆以上的雞蛋、四噸的水果,以及十噸的蔬菜,在塞內加爾取得的食材十分新鮮。」副供應經理馬提恩(Marteen)說道。右舷則是食堂,同時也是整艘船的神經中樞,除了用餐休息、喝咖啡聊天,同時也是孩子們上音樂課、嬉戲的場所。

這艘醫療船彷彿一個小小的聯合國,無論在附設學校(左圖)、醫療診間(右圖),不分國籍、信仰,就像一個大家庭,相互扶持,一同成長。

再往前走便是宿舍,這些設有雙層床的艙室,便是像馬克這樣攜家帶眷住在船上的工作人員與志工們的家,一個月兩百歐元,包吃包住。船上一共住有約四百五十位志工,他們分別來自超過六十個國家,其中一半是醫務人員,其他志工則分屬不同領域,例如船員、機工、技師、教師、廚師、後勤人員等……。

另外在船隻停泊期間也雇用了約一百五十位當地人,他們多半從事翻譯與司機的工作,同時也為志工們的各項工作提供支援。志工的孩子們――從幼稚園到高中,都在船上的學校上學,而小班制教學,以及學生們各自不同的母語,造就了多樣化的學習環境。船上設有五間手術室、四間病房與二十張病床,麻雀雖小,但分析實驗室、掃描儀器、通訊設備、藥房等專業設備可說是一應俱全,更不用說那些長期在海上維生用的設施了。「若不往窗外看,還真無法想像我們是在一艘船上生活!與其說是一間醫院,這裡更像是座溫馨的水上小村莊。」任職於船上學校的教師伊斯特(Esther)說道。

醫療船上的保安團隊,大家不分國籍、信仰,就像一個大家庭。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本文出自

黑鳶

【本期封面】攝影/沈錦豐
對喜歡群聚又不怕人的黑鳶來說,基隆港是北台灣最有趣的遊樂場之一。這裡靠近市場、海邊,提供喜愛腐食的黑鳶豐沛的飲食來源;每逢秋冬,海洋廣場上讓人們豎起衣領、瑟瑟發抖的東北季風,卻是黑鳶最喜歡迎著氣流玩耍嬉鬧的天氣。基隆鳥會的前理事長沈錦豐深諳黑鳶習性,黑鳶的威風神氣,在他鏡頭前一覽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