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園丁 在海中種下希望

在太平洋中央島嶼,一場珊瑚革命正在發生。青年創業家結合人工智慧打造超級珊瑚礁,為海洋生態系的未來播下希望種苗

青年創業家結合人工智慧打造超級珊瑚礁 為海洋生態系的未來播下希望種苗。(攝影/Julien Girardot)
青年創業家結合人工智慧打造超級珊瑚礁 為海洋生態系的未來播下希望種苗。(攝影/Julien Girardot)

面下,珊瑚礁向著海洋張開牠巨大的藍色下顎;水面上,片狀珊瑚突兀地冒出,嚇人的嘴唇隨風和諧舞動,在夕陽照耀下於海面擴散出金色的漣漪。眼前的美景轉瞬即逝,卻也讓我們留意到海中的珊瑚礁及梭游其間的魚群。

一名年輕男子乘著衝浪板,欣喜若狂地跳出海面,他的朋友坐在衝浪板上,也跟著他激動叫喊。這名衝浪好手是蒂圖安.伯尼科特(Titouan Bernicot),是出自這片潟湖的純粹產物。蒂圖安最早的記憶是關於他經營珍珠農場的父親在大溪地東北方土阿莫土(Tuamotu)群島的阿赫(Ahé)環礁用魚叉捕魚的景象,他形容:「珊瑚就在我的DNA裡,而我體內製造出的第一個蛋白質是珊瑚礁魚類!」

茉莉亞島北海岸空拍圖,創新的倡議組織「珊瑚園丁協會」即扎根於此。

在蒂圖安三歲時,他們一家搬到較靠近文明地帶的茉莉亞(Moorea)島,並以開珍珠店維生。蒂圖安就在潟湖邊長大,過著每天衝浪和釣魚的日子。高中時他參加了一場工作坊,認識島上的一名生物學家馬修.克尼爾(Mathieu Kerneur),蒂圖安在馬修指導下,在海底珊瑚礁上移植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株珊瑚。這株珊瑚後來平安長大了,在其周圍還形成一個小社群,住著螃蟹、魚類和貝類。對於人們竟然可以在水下種出一座「珊瑚花園」,蒂圖安大為驚豔。在那之後,蒂圖安找到了值得他投入一生的志業,而且他希望可以加快腳步,因為他有天跟朋友去衝浪時發現,他們腳下的珊瑚因溫度上升已經開始白化了。

協會獨樹一格的經營理念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夥伴。

小園丁的遠大抱負

茉莉亞島從一九七○年代起便成為全球知名的珊瑚研究中心,島上有兩座研究機構,集結了來自美國、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研究人員。成立已五十年的「島嶼和環境研究中心」(CRIOBE),是法國最卓越的珊瑚生態實驗室之一。另一個機構「理查德.阿甘南太平洋研究站」(Richard B. Gump South Pacific Research Station,簡稱阿甘研究站)則創立於一九八五年,機構名取自對科學滿懷熱情的慈善企業家理查德.阿甘,他將財產遺贈給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才有這座位於茉莉亞島庫克灣(Cook’s Bay)岸邊的十三公頃小小研究天堂。

在離家咫尺的地方就有豐沛的科學資源,對蒂圖安來說根本是天賜的禮物。和蒂圖安有過接觸的研究人員都讚賞他的活力,也都一致建議他成為一名珊瑚專家。然而這樣的學術訓練起跳至少十年,對蒂圖安來說,門都沒有!他想要立即展開行動!在幾位朋友的協助下,他打造首座珊瑚繁殖基座。他向許多人分享經驗,一名來自牙買加的珊瑚復育高手托馬斯.戈羅(Thomas Goreau)對這群活力充沛的年輕人展現出的成果感到很驚訝,為鼓勵他們的行動,他決定資助蒂圖安並提供復育珊瑚的合適材料。在其幫助下,蒂圖安建立了他的第一座珊瑚育苗場,就像是名真正的專家。

珊瑚園丁協會成員在美麗的潟湖教室裡,向一群高中生示範如何取下珊瑚分株。

二○一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剛上大學沒多久的蒂圖安正式成立了「珊瑚園丁協會」(Coral Gardeners),但他的起步並不被看好。「很多科學家認為我們的行動只是一種宣傳噱頭,或是青春的狂妄表現,但我們獨樹一格的傳播策略,正是讓這個計畫得以快速前進的原因。三年前,我們只有兩個人關在我自己的小房間討論計畫,現在我們擁有了一棟屋子,還有二十名來自不同背景、各具才能的夥伴聚在一起,做著有給薪的全職工作。」蒂圖安驕傲地說。二十三歲的他,肩上彷彿扛了五十歲企業家的責任,蒂圖安坦言這並不容易,但這場冒險旅程值得他拿青春歲月作賭注。

突破窠臼的倡議力量

珊瑚園丁協會的總部就設在庫克灣岸邊,正對著潟湖。早上八點,屋內電話便開始鈴鈴作響,電腦也不停運轉,一批批郵件接連湧入,忙碌得彷彿都要冒出煙了。隔壁房間,員工克拉拉(Clara)和勞拉(Laura)正在討論宣傳策略。陶馬塔(Taumata)暫時抽離工作,在廚房為自己沖泡咖啡。在屋子後方的工作坊,來自美國加州的凱拉(Kyra)正和熱愛海洋生物的大溪地當地人特哈普斯(Tehaps)合力收拾工作用具。法國青年漁夫約哈那(Yohanna)正在庭院除草,他打算在下午到海裡移植珊瑚,他現在可是團隊中的潛水憋氣冠軍。在特邁(Temae)海邊,負責教育工作的泰亞諾(Taiano)和陶阿羅(Tauaro),正帶領來自大溪地一所高中的學生,在最美的潟湖教室裡,教導他們如何切割珊瑚分株。

蒂圖安在老家沿海區所設置的第一座結構如鐵籠的簡易珊瑚育苗場。

到了下午四點半,即便已是下班時間,但大夥兒還沒打算歇下。團隊中一群人相約去衝浪,而宣傳部經理瑪麗–席琳(Marie-Céline)則帶著大家做瑜珈;瑪麗-席琳辭去了在德國的一份前景頗佳的工作,來到這裡試著活出不同版本的生活。這些日常活動的每個片刻、每個動作都被拍攝記錄了下來,來自英國的藝術總監哈利(Harry)負責將這些影片放上網路,其中一些甚至達到五千萬以上的瀏覽人次!「平易近人的生活風格,或者是說故事,就是我們的成功祕訣。」蒂圖安說。

在CRIOBE工作十年的珊瑚科學家萊媞蒂亞.赫杜安(Laetitia Hedouin)承認,珊瑚園丁協會在短短三年時間所觸及的人數已超過CRIOBE數十年的累積。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共生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高齡化、少子化、小家庭結構……,過去日本傳統社會的支持系統,已不足以支撐未來。為了避免社會崩壞,須建構有別於傳統家庭體制的互助系統。不光只是仰賴政府的「公助」或是社會保險的「共助」,關鍵更在於從個人「自助」擴展到社區相互連結的「互助」。大家手牽手一起走,才能走得長遠,一個都不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