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精靈穿山甲 疫情下被定罪的受害者

穿山甲雖被部分科學家認為是傳播新冠病毒的元凶之一,但目前沒有明確證據。穿山甲對人類並無威脅性,經常被人類視為佳餚或藥材,面臨瀕臨滅絕的危機。

穿山甲看起來像是勇猛的武士,其實是性格溫馴的夜行性動物。(攝影/Juien Faure/INSTITUTE)
穿山甲看起來像是勇猛的武士,其實是性格溫馴的夜行性動物。(攝影/Juien Faure/INSTITUTE)

們是難以捉摸、稀有少見、白天居住洞穴、晚上出來活動的夜行性動物。被稱為「披著鱗片的食蟻獸」的穿山甲,靠特有的長舌捕食牠們的主要食物:螞蟻和白蟻。離群索居是牠們的特性,與異性相處只為求繁殖下一代。二○二○年一月至今,新冠肺炎引起全球大恐慌,科學家試圖從部分野生動物身上追蹤出病毒源頭,穿山甲就是其中之一。

新冠肺炎是一種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導致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全球超過一億四百萬人口受此病毒感染,並造成了超過兩百二十萬起死亡案例。這場全球性的大瘟疫造成的影響,迫使各國科學家全力投入對該病毒與其傳染途徑的研究,並希望透過疫苗的發明與接種,期盼盡速遏止這場世紀大災難。

多項有關傳染途徑的研究,集中在證明此病毒是否經由動物傳染至人類身上的可能性。研究發現,馬來穿山甲身上確實帶有此種冠狀病毒的相關病毒,讓部分科學家相信穿山甲就是此次新冠肺炎病毒的宿主,並透過某種途徑傳染給人類。

由於身上綠色油漆痕跡,獸醫稱這隻被救援的穿山甲為「哥布林」(綠皮膚地精)。即使經過治療,最後牠仍因心理創傷而喪生。

然而,陸續出爐的幾項研究報告並不支持上述說法,原因基於穿山甲配體對該病毒的結合親和力甚低。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中國廈門大學、法國馬賽地中海感染研究中心暨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學者,在近期《傳染病的分子流行病學和進化遺傳學》(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科學期刊上就發表論文指出,穿山甲不可能是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的中間宿主。

儘管先前多項研究指出蝙蝠和穿山甲是傳播新冠肺炎COVID-19到人體的元凶,但沒有一項研究足以明確說明這些動物在病毒一開始傳播時扮演的具體角色。疑似從蝙蝠身上驗出的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第二型(SARS-CoV-2)是此次新冠肺炎的病毒株,與中國馬蹄蝙蝠身上採集到的沙貝病毒亞屬,兩者有其密切關聯性,後者屬於新冠病毒所屬的冠狀病毒亞屬。

約翰尼斯堡野生動物獸醫院的獸醫,將一隻享用完螞蟻大餐的穿山甲帶回獸醫院,牠們主要在夜間覓食。

人類活動造成滅絕

很重要的一點是,穿山甲對人類並無威脅性,反倒是人類常將其視為桌上佳餚。在非洲與亞洲,穿山甲的鱗片常被用作傳統進補藥材;而在部分亞洲國家,其肉則常被視為美饌。

近來新冠肺炎的危機,讓中國和越南政府意識到大啖野生動物的危險性,因而宣布了新措施,針對部分野生動物交易頒布禁令。中國在更具體積極的法律條文保護下,饕客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可望將隨之改善;然而在藥物用途這一塊,雖然已將穿山甲列為國家級保護動物,仍需更進一步的政策訂定。奈及利亞領導階層也致力於穿山甲保護行動,以期改善該國邊境成為此類動物非法貿易集散地。

此外,因農地的擴展需求,原是穿山甲棲地的區域被農民劃地為田,並在四周架設電子圍籬以阻止牠們進入,因此常見穿山甲不慎誤觸電網而慘死。綜觀以上,棲息地的消失、食材藥材的需求所造成的非法交易熱絡,在在威脅了這些無辜鱗甲目動物的生存權,迫使這些「盔甲精靈」面臨物種滅絕的危境。

穿山甲無法人工餵食,約翰尼斯堡野生動物獸醫院負責人賴特每天會讓穿山甲在安全的田地覓食,並在背上放置GPS發射器。

位於南非的約翰尼斯堡野生動物獸醫院(Johannesburg Wildlife Veterinary Hospital)內,四名獸醫正圍著一隻受傷的穿山甲為牠治療。狹窄的空間,成排的空籠子堆疊在牆角;全身披覆著魚鱗般角質甲片的穿山甲,此刻就像一座移動式的小城堡被人放置在治療台上,安安靜靜一動也不動。

「牠原本在上週就該被野放,但傷口感染使整個手術被延遲了。」賴特(Nicci Wright)說道。撥開穿山甲的鱗片,正在幫這隻可憐的小動物清潔傷口的賴特是這間獸醫院的主任,她同時也是國際人道協會(Human Society International)非洲野生動物委員會負責人。

約翰尼斯堡野生動物獸醫院的營運,主要靠私人捐款,收容一些不肖盜獵者在被警方逮捕後追回的穿山甲。幾乎每週都有新的穿山甲進入中心接受醫治。

車子停靠在診間外,一名志工手中環抱著一隻穿山甲從車內走出。根據野生動物學家的研究,穿山甲並不習慣人工餵食,如果給牠們整碗螞蟻,牠們是不會吃的。所以整個下午由志工陪伴的這隻穿山甲,旁邊就有一座座的螞蟻窩和白蟻巢,方便這隻飽受驚恐的小動物自然進食。

因為擅長挖洞的特性,安置穿山甲的箱子需要特別加固。

「從警方手中拯救出的穿山甲多半驚嚇過度,有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賴特說道,「這些小動物在生命遭到威脅後,表現得相當封閉,發不出聲音之外,甚至連聽到男人說話的聲音、聞到香菸的味道都會讓牠們驚恐不已。除了在非法盜獵過程中受傷,在拘禁期間牠們更未能獲得食物和飲水。創傷恢復期通常要花上好幾週,之後才得以野放到南非的私人野生動物保護區,那裡是這些穿山甲唯一不用擔心遭受傷害的安全居所。」

光是二○一八年,約翰尼斯堡野生動物獸醫院就拯救了三十七隻穿山甲。全世界遭受非法獵捕首位的野生動物正是穿山甲。

「包括犀牛、大象、獅子、老虎,遭到非法獵殺的野生動物數量每年呈千倍成長。」傑森(Ray Jansen)說道。傑森是動物學博士,他和賴特共同組成了「非洲穿山甲工作小組」。從他急促的語調裡,我們感受到他對蝸行牛步的穿山甲拯救進程憂心不已。

「目前有八個穿山甲亞種分布在東南亞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森林裡。上個世紀,和亞洲犀牛、大象、獅子或老虎一樣,穿山甲曾遍布整個中國。而過去兩年以來,在非洲的穿山甲至少已有將近百萬隻慘遭滅絕,若再不採取措施,二十年後,穿山甲這個『披著鱗片的食蟻獸』,恐怕只會出現在動物百科全書!」傑森表示。

約翰尼斯堡野生動物獸醫院專門收容從盜獵者手中搶救出的穿山甲,獸醫細心呵護,每天秤重確認體重。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與病毒共存的日子

【本期封面】攝影/劉子正
雲林斗南火車站快篩站,為返鄉遊子篩檢。新冠病毒五月中以失控速度傳播,擴及全台,確診數與死亡數飆升。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一年多來,改變了全世界的日常。被譽為國際防疫模範生的台灣,曾以為可以安然「下莊」,卻在下半場,防疫神話破滅,病毒或威脅或改變了我們的生命、生計,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