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玲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潘美玲 相關的文章

調香尋味 台灣香料新拼盤

香料的使用,過去為了保久,今日則為了嘗鮮,味道也是記憶的偵探,帶我們看到母親的流離、移工的鄉愁。內陸的香辣、南洋的酸甜、加上台灣自然山林的氣味,不斷地包容吸納,調配出今日台灣島上的好風味。

香氣台灣 大自然的煉金師

人從自然來,也想往自然去。喜歡植物精油的氣味,是一種內心回歸的呼喚。隨著嗅覺,直通腦門的祕密通道,也喚起台灣生活中的諸多美好。

無用大用 農林剩廢的翻轉經濟

農林剩廢隨時都可能在我們身邊,但一般人多選擇視而不見、敬而遠之。看似棘手的農林剩廢,其實卻是有機農業、再生能源的一帖解方,善用農林植物生質能源,「以竹代煤」可解今日缺電的燃眉之急。

台灣鐵道上的俄羅斯輪盤 太魯閣號的椎心泣血之痛

太魯閣號意外敲響警鐘,台鐵一年兩億人次的載客量,若未能正視鐵道安全管理,坐上火車,你、我將被迫玩上「俄羅輪盤遊戲」,難逃無常?

台鐵,下一站 企業文化的醬缸vs.民營化的曙光

鐵路是交通工具,也是一道迷人的風景。一百多年來,台鐵從現代化的火車頭,到今日面臨嚴峻的挑戰,重新找到台鐵定位、落實班表、調整票價,或許可以贏得新的契機。

建竹未來 愈消費,愈環保

全球溫度處於正負二度C的危急存亡之際,民眾在消費習慣上趨於謹慎,且更具環保意識,竹子在生長速度、減碳效率,比木材有更出人意外的表現,多多利用竹子,可以取代木材、鋼筋用量,亦可達到減塑目的;地球未來的命運,端視我們如何將有限資源,智慧運用。

源明枝綠 在人間修行的建築師

早期建築普遍使用木材構築,今日則因大量使用混凝土造成環境負荷。甘銘源與李綠枝為減少地球CO2排放量,致力以專業守護。這一對建築界的神鵰俠侶,以一顆清淨的心,為人間築美善。

台灣竹木誌 從柔韌耿直到千面多變

孟宗竹被切段,作為燒製竹炭材料。透過台灣先進的林產科技,原竹的應用範圍更加開闊廣泛。昔日的台灣竹,從傳產的落寞中力圖突破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