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才健

江才健,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任《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帶給你每月一則富有人文的科學資訊。

江才健 相關的文章

百歲楊振寧的小院子

那天走入楊振寧住家小樓的客廳,他靠牆坐在一張椅子裡,露出開心的笑容向我揮手,精神挺好,看著真讓人開心。

吳健雄一百一十誕辰的社會文化觀察

紀念會場及會後的午餐,與東南大學校長和幾位與學校關係密切院士的交流,深刻感受大陸近年學術發展銳意求進的氣氛。在目前大陸自豪於科學論文數量世界第一,以及熱衷追求世界第一科研項目的氛圍當中,施一公的反思,確實是很值得重視的。

疫疾與科學的嬗變

我們面對流行疫疾的對策,基本思維就是阻斷絕滅,採行的方法是隔離染病的可能,設計引發身體免疫的疫苗以及研發殺滅病毒的藥物,這其中許多是近代科學的思維。然而,在近代醫學逐漸認識本身困境的當下,面對這全面性的疫疾挑戰,是一個另闢新徑的大好契機。

楊振寧的百年科學往事

月前因為一個機緣,得到北京一位朋友寄來了一本《百年科學往事》這本書,對於楊振寧先生此次的訪談錄出現的一些話題,十分的好奇。「科學會有世俗的成功,但永遠追不上自然的複雜」,正是他對科學限度的評價,也是他對過分高舉科學的一種反思。

新世紀中如何紀念吳健雄

吳健雄雖說專心致志於實驗研究,沒有較多涉獵科學與文化的思想討論,但她的自發性反思,確實也反映出她對不同文化傳統與自然哲思的想法。

科學如何成為了一種宗教

一般認知常把科學與宗教對立起來,認為一邊是理性的思維,一邊是迷信的執念,但如果對於科學發展的歷史與哲思有些認識,大概就不會有如此一刀兩切,過於簡略甚至是誤謬的看法。

豬心的世界 想起了布朗

今年一月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研究團隊,成功將豬心移植到一個心臟壞損的病人身上,這個動物心臟移植人體成功的首例,是異種移植醫學的一大里程碑,但也值得更多的討論。

PCR 穆利斯 科學的真與幻

活了七十五歲的穆利斯,在二○一九年八月去世,沒有看到隨後兩年全世界陷入的新冠疫情大恐慌。如果他知道後來多少人因著他那次夜駕中無意而得的所謂「聚合酶連鎖反應」想法,造成的恐懼驚慌與病恙生死,不知會作何感想。

傳記與科學家

英國一位作家基廷斯(Robert Gittings)寫過一本書《傳記的本質》,認為傳記作家與傳主是等量齊觀的。我想他說的很對,寫傳記的作者和傳主一定要平起平坐,才能執筆公允,孟子說的,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司馬遷作《史記》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正是此意。

實證的迷思 認知的局限

一般討論近代科學之所以能由自然哲思躍然而出,最主要一個因素,是近代科學除了與過往自然哲思同樣有觀察、推理、計數,還採用了實驗檢證的辦法,也正是因著這種「實證作為」,讓近代科學「御萬物於方寸之間,識寰宇在咫尺以內」,實徵致用而成其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