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信史之發軔 鯤鯓起樓四百年
十五世紀科學革命後,歐洲人海上冒險來到台灣大員,除了文字紀錄,航海士與隨船畫家繪製海圖且經常更新,一六三四年的熱蘭遮堡航海圖,成為導引船隻入港的地標。
《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十五世紀科學革命後,歐洲人海上冒險來到台灣大員,除了文字紀錄,航海士與隨船畫家繪製海圖且經常更新,一六三四年的熱蘭遮堡航海圖,成為導引船隻入港的地標。
從「大砲手」轉為台灣方興未艾的鳥木雕。黃麟鳴手上的這隻是冬候鳥蒙古,以一比一如實尺寸上色六至七次。其父祖輩從廟宇小木作、佛像一路見證百年木雕史。
自古台灣有條黃金河,立霧溪從太魯閣峽谷沖刷岩金來到「哆囉滿」,大航海時代吸引西、荷東來,日人在溪畔崇德挖出金條金針,近代考古證實,千年前它早已是十三行人南下的囊中物。
影像策展人沈昭良集合九名攝影師,以不同角度解構老台北,重組新觀點。捷運中山站南西商圈也可以出現新的風景線、停格在有趣的角落。
大南澳變質雜岩是台灣最古老的地層,有複雜的摺皺與斷層,經高溫高壓生成帶有鉻鐵,甚至混以石綿,舉世唯一的台灣玉,在花蓮荖腦山露頭,沖刷至白鮑溪荖溪,支亞干人已懂得玉之不凡,不僅在河裡撿,更上山找礦源。
七十歲的蔡文化是小琉球人,東港木造王船首批師傅,已建造十四艘、歷四十餘年。東港王船是唯一實體打造一比一的古船,他手指的這艘是一半大小的典藏王船。
黃裳鳳蝶是台灣特有亞種,本島最大型蝴蝶,展翅可達十五公分,最愛訪顏色豔麗的火筒樹、龍船花、馬纓丹等,恆春港口溪以南是重要棲地,因開路除草加上商業採集,一九七○年代族群大減,被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
五千年前的卑南遺址是迄今台灣發掘最大規模的史前聚落,他們就地取材,愛用石器、善於雕刻玉飾,數十人將一個個巨石鑽洞綁繩,下方滾木頭,沿河床拉到平地,他們種植栽培稻、僅拿魚當配菜,住家工整,戶戶相連。
蝙蝠是最小型、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在暗夜中展翼飛行的是台灣特有亞種葉鼻蝠,看清楚了嗎,牠緊抱著五六月出生、哺乳中的幼蝠,母蝠一年一胎,秋天受孕隔年生育,九月份幼蝠才學單飛。
超過十五年,台灣西部最大規模的南科考古發掘還在進行中。三寶埤最新出土生態遺留,獸骨中鹿骸占77%,來自遠古,台灣梅花鹿(特有亞種)與人類共生於山丘平原間,被食肉被謀皮(荷屬時代一年十五萬張),一九六九年曾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