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 看守黑夜的精靈們

蝙蝠是最小型、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在暗夜中展翼飛行的是台灣特有亞種葉鼻蝠,看清楚了嗎,牠緊抱著五六月出生、哺乳中的幼蝠,母蝠一年一胎,秋天受孕隔年生育,九月份幼蝠才學單飛。

在暗夜中展翼飛行的是台灣特有亞種葉鼻蝠,牠緊抱著五六月出生、哺乳中的幼蝠,母蝠一年一胎,秋天受孕隔年生育,九月份幼蝠才學單飛。(攝影/周政翰)
在暗夜中展翼飛行的是台灣特有亞種葉鼻蝠,牠緊抱著五六月出生、哺乳中的幼蝠,母蝠一年一胎,秋天受孕隔年生育,九月份幼蝠才學單飛。(攝影/周政翰)

八九七年,愛爾蘭小說家伯蘭史杜克創作驚悚小說《德古拉》,一舉讓靠吸人、尤其是美女的鮮血而延續生命的德古拉伯爵風靡全球,好萊塢拍成一系列電影,滿足人們又怕又愛的矛盾人性。

一九三九年,美國漫畫家兼編劇鮑伯凱恩與比爾芬格,共同創造偵探漫畫中的人物蝙蝠俠,改編成電影《Batman Begins》(蝙蝠俠前傳),主角是一個克服幼年心中對蝙蝠恐懼的慈善家,他索性化身蝙蝠,神出鬼沒行俠仗義,一系列電影場場賣座。

為什麼同樣是蝙蝠,卻給人如此不同「觀感」:一個神祕駭人,一個卻是城市裡的夜行忍者?回頭看看東方,自古以來中國將「蝠」諧音為「福」,廟宇和民間將蝙蝠化為圖騰,帶來幸福象徵福氣,比如五隻蝙蝠代表「康寧、長壽、富貴、好德、善終」五福臨門。為何東西文化天差地遠?

南投水里大觀古隧道,台灣葉鼻蝠回來了,吊掛著睡大覺的多是雄蝠(左圖)。林相天然的新北瑞芳蝙蝠洞是東亞摺翅蝠的產房,每年四月懷孕母蝠進駐待產,傍晚數十萬隻出洞覓食(右圖)。(攝影/周政翰)

天生我才必有用

每到黃昏,有意無意間你或許會發現,忽上忽下漫天亂舞著一群黑色身影,不是歸巢的鳥,而是正傾巢而出的蝙蝠!你可知為避開天敵與食物競爭者、減少高溫所消耗的熱能,這群自然界裡最迷你的哺乳動物選擇在夜間活動,牠們靠超音波在黑暗中獵捕蚊、蛾、金龜子、天牛,所以眼睛只需芝麻大小就夠用,倒是為了快速發出高頻聲波,鼻子生得有夠奇特。牠們體型這麼小卻每隻每晚(如住家附近的東亞家蝠)可吃掉一千隻蚊子,唯有這樣才夠補充能量!台灣最小、體重僅四公克的寬吻鼠耳蝠一次甚至能吃進超出體重20%的食物,是道地的大胃王!有一兩次被人發現,竟然吃到太撐飛不起來,索性趴在雪霸國家公園雪見遊憩區的樓梯上!美國學者估算,食蟲性蝙蝠每年能為全美農民減少殺蟲劑使用量,省下約兩百三十億美元。

除了食蟲,台灣的蝙蝠當中也有三種純素食的果蝠,其中狐蝠較為人熟悉,牠們吃完果實,果核和花粉花蜜就到處傳播,是很多熱帶森林拓殖到內陸相當重要的傳播者,全球至少五百四十九種,包括香蕉、芒果、芭樂和可可靠牠們授粉。台灣研究蝙蝠人士眼中的大師兄鄭錫奇,就曾看到塞了滿嘴食物的狐蝠邊吃邊吐籽,「啪」一聲落在車頂上,當場大家笑翻。不過由於牠們不靠超音波捕蟲,靠的是視力,所以眼睛大而圓,是蝙蝠中體型最大的。

眼睛大而圓的狐蝠吃素,是體型最大的蝙蝠,樹棲型,就近吃果實(左圖片提供/洄瀾風生態有限公司)。只要在樹下看到一堆(如大葉山欖)果實種子、果核與食渣(植物纖維渣),就知道樹上有狐蝠(右圖攝影/鄭錫奇)。

是誰錯怪了牠?

要認識蝙蝠,一定得拜訪南投集集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重量級人物鄭錫奇,從一九九二年進入特生中心,原本研究哺乳類的鼠類,鄭錫奇卻發現蝙蝠乏人問津,特意補上台灣哺乳類空白的這一大塊。三十多年來他「調教」出不少目前蝙蝠保育界的專家,其中台灣蝙蝠學會理事周政翰,很早就參與鄭錫奇領銜編著的台灣第一本蝙蝠圖鑑。

推敲蝙蝠「被汙名化」,周政翰說,大約是《德古拉》這本恐怖小說,其英文名「Dracula」即是一種在更新世出現於中南美的巨型吸血蝠,不過很早就滅絕了,目前全世界也僅中南美尚存三種吸血蝠,體型都比德古拉小70%,而且吸的是熟睡中不會動的馬或禽類的腳!但在小說與電影渲染下,蝙蝠就這麼莫名地被吸血鬼「纏上身」。

鄭錫奇起步調查蝙蝠時察覺,從一九五六到一九九七年間台灣僅少數蝙蝠被發現,數字一直停留在二十餘種,「完全不成熟。」調查方法闕如,二○○○年才自國外陸續引進豎琴網、聲波、超音波、發報器等工具,蝙蝠種類這才突飛猛進,新種不停地被發現,「近三十年來有一半紀錄被我們改寫。」最新的一種,是二○一八年在金門發現的大足鼠耳蝠,牠會踩水,讓魚兒誤以為有食物而探出頭來,牠大腳和尾膜一掃,順勢撈起魚來。

台灣特有種長趾鼠耳蝠,量測後餵麵包蟲,是補充體力最好的蛋白質來源。

蝙蝠不會自己築巢,都利用現成的山洞、樹林樹洞或建物,有的長年住同一處,有的卻一年好幾遷,甚至分日棲所、夜棲所,還有冬眠以及夏棲所,例如玄彩蝠就愛跑進芭蕉捲葉裡睡覺,新葉兩天後就會張開,所以牠得不停換新家;還有用大片蓪草枯葉把自己包住睡覺的姬管鼻蝠;周政翰更親眼目睹,某年三月,在新竹廢棄的二戰兵工廠「六燃」大煙囪裡,掛著一群渾身溼透的霜毛蝠,他強調「當時有寒流,但新竹沒下雨」,牠們顯然從北方,很可能自台灣島外歷經風霜被寒流帶來,中秋過後,又會集體消失。蝙蝠的棲地與遷徙過程還是個謎。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經典》雜誌攝影
本文出自

溪望再現

【本期封面】攝影/方韻如
貪食沼蝦是洄游性淡水蝦,棲息於水流湍急的河川中、下游岩石兩側,喜歡塊石環境。牠們應是台灣原生種沼蝦中體型最大的,喜歡乾淨的溪流,較易出現在東部石質底的溪流。大溪川的貪食沼蝦數量多、體型大,所以常被戲稱為養蝦場。這隻大蝦後方的硬頁岩上還有壁蜑螺卵,牠們也同為河海洄游物種,被視為東北部獨流溪的健康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