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綠蔭 朗德人工森林的今與昔

有誰能想到,這處翠綠的針葉林,過去曾是一片荒蕪的沙漠,這一大片人造林,除了帶來生態實益,亦與當地人的生計息息相關。

皮拉沙丘是歐洲面積最大的沙丘,從沙丘上放眼右望,是一望無際的森林。(攝影/Emeric Fohlen)
皮拉沙丘是歐洲面積最大的沙丘,從沙丘上放眼右望,是一望無際的森林。(攝影/Emeric Fohlen)

前往米米藏市(Mimizan)的路上,我們穿過了一片海岸松林,海岸松那溫暖的樹脂香味讓人想起甜蜜的度假時光,而當我們抵達時,這股氣味又與燉高麗菜的香味混合在一起,但不遠處噴著濃煙、堆滿木屑的造紙廠似乎有些煞風景。米米藏市坐落於法國西南部的朗德省(Landes),西面大西洋,是歐洲最大的人工林朗德加斯科涅大森林(Landes de Gascogne)的一部分。

朗德森林的前世與今生

直到十九世紀前,這片法國詩人特奧菲爾.戈蒂埃(Théophile Gautier)口中的「法國撒哈拉」都還只是一片除了沼澤、瘧疾與白沙以外一無所有的不毛之地,而凶險的環境也造成了生活於此地的半游牧民那剽悍凶暴的民風。一八五二年,拿破崙三世皇帝下令整治這片化外之地:將沼澤抽乾並種植大量樹木,從天空俯視,彷彿一塊形狀漂亮的綠色三角洲。一九○○年時,此地的森林已從原本的二十萬公頃增加到九十萬公頃,如今則超過一百萬公頃;由於海岸松相當適合生長在這種偏酸性又充滿沙礫的土壤,因此占了九成以上,成為朗德森林主要的主要樹種。

「松鼠人」們正爬上爬下地從種子園的松樹上採集松果,他們平均每天需攀登三十棵的松樹。

這片森林不僅改變了這裡的環境,更改變了當地居民的命運。居民們的經濟來源從牧羊轉變為木工與工業,在一九二○年代的全盛期,製造膠水、肥皂與顏料的產業就創造了兩萬五千個工作機會,而在一九七○年代後,上述產業逐漸式微,造紙與木材業則取而代之。直到今天,朗德森林不僅是全法國12%木材的產地,還提供了超過三萬四千個工作機會,在法國林業生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朗德,每年約會砍伐一萬兩千公頃的森林,為了確保環境的永續發展,必須有系統地重新種回近似的數量。而種樹所需的種子從哪來呢?這就有賴「松鼠人」們上樹採集了,這一特殊的職業最早出現於二次大戰後,當時法國政府大力推廣種植針葉林,欲以林材重建滿目瘡痍的家園,為了造林,因此需要大量的種子。

每年二月,「松鼠人」肩扛梯子、頭戴護盔、腰繫鐵鉤,爬上爬下將一棵棵松樹「清理」得乾乾淨淨,每位松鼠人一天大概會經手三十棵樹,並以蒐集到的松果數量計酬。

顏色是判斷松果是否成熟的重要依據,呈巧克力般棕色的松果代表已成熟。

「松鼠人」為森林播下代代好種

四十一歲的奧多安(Matthieu Audoin)從事這行已十一年,在業界他算是資深前輩,他的工作就是跑遍全法國採集各式各樣的種子,他表示,採集松果應該算是最無聊的工作之一:「因為採松果都是在『種子園』(seed orchard)裡進行,那裡的樹木分門別類地整齊栽種,工作重複性高,並不像在森林內工作那樣刺激有趣。」奧多安說道。

在「種子園」內,種植著精挑細選過的樹木種苗。在一九六○年代,法國林業局(National Forestry Office)依據各種工業的需求與標準,選擇了六百棵特別茂盛、筆直的樹木,並將其種子與枝條儲存於位於波爾多(Bordeaux)附近的國家農業食品與環境研究所(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e, food and Environment)中,「本計畫的目的是保存並培養擁有各種特性(如結構形狀、適應力、機械阻力與抗旱性等)的木材,作為有需求時可供使用的戰略資源。」從二○一二年在研究所服務至今的布菲耶(Laurent Bouffier)向我們解釋道。這些樣本在人工授粉的方式下,產生出最適合的特性,並挑選出最好的個體進行嫁接種植。這種作法已經持續了六十年之久,產出一代又一代的種子,去年產出的將會是「第四代」。

國家農業食品與環境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正進行嫁接及人工授粉。

考慮到這片森林的永續發展,法國政府全力支持獨步全世界的、有關海岸松遺傳基因的研究,「經過對此地現在與未來氣候的評估,我們得到的結論是西班牙海岸松會是最適合的選擇。」布菲耶說道「我們也記取了之前的教訓,在一九八六年時,當時栽種的葡萄牙海岸松由於不適應氣候大量死亡,那年的冬天彷彿特別寒冷呀!如今受惠於最先進的分子標記技術,可以對各品種的適應情況進行有效的預測,雖然研究才開始不久,但至少我們不需要像以前一樣,等個二十年才知道結果是好是壞。」

種子收成後,將會被送到遠在法國另一端的拉如烘乾廠(Sécherie de la Joux)。創立於一九五○年代的拉如烘乾廠,是法國目前碩果僅存的幾間烘乾設施之一,處理約全法國一半以上的量,每年光是海岸松種子的處理就高達四千五百萬顆。烘乾種子的步驟可不容馬虎,首先將松果放置於通風良好的區域使其自然風乾,之後以50℃的烤箱低溫烘烤三天三夜,再將種子從莢內取出,最後將種子收納於罐中並冷藏起來。

利用嫁接及人工授粉等技術,可培育出符合產業需求與環境永續的松樹新苗。

維繫森林永續,環環相扣

拉如烘乾廠的工作不僅僅是烘乾種子這麼簡單,廠內設有精密的實驗室,測量發芽率、種子的含水量與密度等資訊,只有確保每個環節都做到完美,才能讓種子的成長達到最佳狀況。「一切知識與技術都來自經驗,在海岸松這個領域多年的鑽研,成就了我們領先全國的技術,本廠的種子甚至還出口到英國與比荷盧聯盟(Benelux)。」種子銷售部門的傑羅姆(Jérôme Lejeune)自豪地說道。

有了種子,接下來大部分的種子會經過苗圃的栽培,最後才進入朗德森林。諾德苗圃(Naudet)便是其中一間合作夥伴,它是一間成立於一八七六年的百年家族企業,每年出產三百萬顆海岸松,它所使用的種子大多數是來自種子園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種子。

一捆一捆的林材,在怪手的操作下,順利進入造紙廠的生產線。

「目前產量緊張,因為一種來自美國的害蟲,使得第三代的種子產量不如預期,連每年兩千五百萬株的基本達標量都頗為勉強,在這種情況下,若不幸發生嚴重的天災,想要復育森林將會困難重重。」銷售總監吉尤姆(Guillaume de Colombel)憂心忡忡地說道:「災害大約每十年發生一次,上一次發生在二○○九年,那時風暴摧毀了二十三萬公頃的森林,在那幾年的種植量就必須翻倍,才能漸漸補上災損」。

苗圃的松苗們被細心的呵護著,除了有防冰雹護網保護著,每株小樹還有屬於自己的花盆,裡面鋪滿了泥炭與樹皮,在一年的悉心照護下,小樹終於伸出它們的第一片針葉。吉尤姆來自法國北部的諾曼底(Normandy),老家就擁有兩百公頃的森林,從小就在森林的擁抱下長大,也讓他將投身於森林視為一生的志業「比起樹木,我更喜歡種子,因為種子有著無限的可能性,你永遠不知道這顆種子將來會長成甚麼樣子,就像拆禮物一樣充滿驚喜。」吉尤姆笑著說。諾德苗圃同時育有一百五十種不同的植物,員工除了固定班底的二十人,到了忙碌冬季還會再多雇用八十名臨時工。

砍伐後的林地,重新整地後,不久又將種下新的樹苗,年復一年地為人類生活所需做出貢獻。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極境之鯨

【本期封面】攝影/金磊
身為海洋王者的虎鯨,在冰天雪地的挪威極圈裡,尋覓隨著季節更替而進入峽灣的龐大鯡魚群。在這個極圈環境與多生物相互交錯的大舞台上,我有幸於水下遭遇虎鯨群體奮起捕獵鯡魚球大戲。或許早已熟悉牠們的樣貌,或許只是從面前經過短短幾秒,但仍因為能與海洋王者近距離照面而欣喜若狂,且再次折服於牠們優雅與震攝並存的氣勢。